前言
三十多年前(1960 - 1979)台灣登山書籍還不多,談攀登技術的更少,所以想以Mountaineering-The freedom of the Hill (second edition)為藍本,加上自己心得及其他歐,美,日山書為輔,撰寫一本”攀登技術”.其構想是先討論岩攀再談冰雪攀.
於是在那為生活打拼的忙碌辛苦日子裡,抽空一頁一頁的寫,終於寫完岩攀.想寄回付印,但卻因總總複雜因素,未能如願.雖這資料己陳舊,但到底還是攀登的最基本技術.目前台灣有關這類書籍己很多.但為了自己一番多年的宿願,決定將所撰各章再次一字字敲出,寄情於部落格上.
將不按原本秩序,擇章貼出.
*******************************************************************************
Sunday, August 22, 2010
攀登技術 - 裝備
.
第二章 裝備
This chapter is under construction, Coming soon!
此章所介紹的裝備雖是以1970年代為主, 但仍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一. 登山繩
在人造纖維時代以前登山繩的材料都用天然纖維,例如馬尼拉麻,由於此種材料製成的繩索拉力較人造纖維登山繩弱,震盪力的緩衝性比較低,目前在國外很少使用,最多僅用於沒有危險性的訓練攀登。 登山繩是登山者生命,所以每個登山者都應該知道如何去選擇一條自己能信賴的繩索。首先必須先了解那些是登山繩的必備條件與特性。 1. 登山繩的條件與特性 登山繩有2種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就是拉力及震盪力的緩衝性;繩索必須夠堅韌方可承受長距離的墜落而不斷裂,同時在強力作用下又必須有某種程度的延伸性,以便緩衝因墜落所產生的動能,但又不能延伸的太長而使墜落者有撞擊其他突出物的可能;也不能太富伸縮性,以致於登山者正常體重下亦會有明顯的延伸此種登山繩即不適用於人工攀豋;也就是所謂的繩索低負荷延伸性。 除上述兩個基本條件外,還應具有下列特性:重量要輕,耐用不怕磨損,不易扭曲糾纏,容易打結而不易鬆脫,通過岩石或鉤環時不會產生太大摩擦力,容易用手握緊,不吸水或吸水性極低等。 除了材料本身的特性,決定了繩索的大部分的條件與特性外,繩索的織法不同亦影響其特性。傳統的撚搓法織成的繩索其特性是拉力大,有足夠的緩衝性,價錢便宜,但主要缺點是容易扭曲糾纏,容易使懸空吊著的登山者打轉,且磨擦力大。另一種是編織法織成的,此種繩索的中心為撚搓的小股繩索或是許多細纖維束並排而成,外面則緊密的包覆著編織的外層,這種繩索價錢雖高卻十分普遍,主要是具有很好的繩索特性。 2. 登山繩的選購 目前可靠的登山繩都是經過UIAA的測試與證明。UIAA對繩索的測試是針對繩索的承受拉力,即是否可拉住一個墜落者而不斷裂,同時測試是否能減少震盪力直接作用於墜落者身上。要通過這個測試的繩索必須要能承受一個80公斤重的墜洛者,墜落5公尺長,連續三次而不斷裂,且第一次墜落其直接作用到墜落者身上的震盪力不超過1200仟克力(2650磅)。只要通過這些測試的繩索即可安心地使用,因此購買時應注意是否有UIAA的測試證明。 除了上述品質的選擇外,另一問題是尺寸,應選用多大直徑及多長的繩子才夠用?這要視攀登時採用單繩或雙繩而定。使用單繩時應選用直徑11公厘(或是7/16英吋)的繩索,最適合一般性攀登的長度是150英呎,但視個人使用習慣不同而有長短差別,有些人在攀岩時喜歡長一點的繩索,例如:165呎或180呎,在雪地則喜用短的繩索例如:120呎的繩子,但最長不要超過180呎,最短也不要短於120呎。在非技術性攀登的縱走時可帶一條80呎長的繩索以備緊急時用。如使用雙繩採用直徑9公厘(或3/8英吋),長三百英吋的繩索,或是2條150呎長的繩索。也有為了安全起見用兩條直徑11公厘的繩索,但重量太重,所以又有人用一條直徑11公厘,另一條用直徑9公厘。雙繩法所以不太普遍的原因是同時要照顧2條繩索,實在太麻煩,同時如用2條直徑9公厘的繩索,會因墜落的力量全部作用於一條繩索使其斷裂,緊接著第二條繩索也會無法承受而斷裂。不過如果能用粗細兩種混合使用,左高角度攀登或橫渡時十分便利與安全。 3. 繩索的保養 繩索應小心使用與儲存,絕對禁止用腳踏採繩索,尤其穿著冰爪時更應加小心。使用時應盡量避免鈎掛在尖銳的岩角; 冰攀挖踏足點時應挪開繩索,以免被冰斧砍到.使用前後應加以仔細檢查,看是否有磨損或切斷等現象。 儲存時應存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解開所有的繩結並打成繩盤平放。不要觸及任何化學藥品,也不要撐緊繩索。繩索兩端應用火焰微炙,並用膠布粘好或用細繩紮緊,以免繩頭鬆散。繩的中點可用有色膠布標示,或是原工場所推薦的標示方法或材料,不要隨便使用任何油漆,顏料或膠水來標示。為了避免細砂石滲入繩索內部而磨損或割切內部細繩,應定期洗滌,可用中性或較淡的肥皂粉放在洗衣機內用最低轉速洗,洗後再用冷水加以沖洗以除去剩餘的肥皂,最後吊著晾乾。 繩索和其他裝備一樣,有其一定的使用壽命,當繩索用到某一程度,你對它已不再具有信心時,就應把它退休掉。 .
二. 帶環
帶環在近代攀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吋寬的管狀尼龍帶或是直徑9公厘的登山繩所結成的一個繩環。這種帶狀環用途很多;可代用作胸式吊帶,下降用座位式結等,但主要用途是當保護支點及減少在攀登或人工攀登的繩索的阻力(圖2-5) 當保護支點用時可將帶環圍繫在粗樹幹,天然楔石、石柱,或其他任何可資利用的穩固物體上,然後扣入鉤環及登山繩索(圖2-6),標準帶環是由5~6呎長的尼龍帶(繩)繫結而成,但10~14呎長的尼龍帶(繩)結成的帶環亦常用到。尼龍帶環應用”水結”繫結(圖2-7),如用尼龍繩別用漁人結繫結(圖2-8)為了容易辨認起見,最好選用不用顏色的尼龍帶(繩),以區別不同的長度。一般岩攀需要6~8條帶環,其中6條標準帶環,2條較長帶環,初學者只要6條標準帶環即足夠應付了。 繩索阻力是由於繩索經過許多鉤環及岩石所產生的摩擦力,尤其是「Z」形走向的繩索更具阻力(圖2-9),往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拉動繩索。為了減少上述阻力可用鉤環將帶環扣入錨樁,冰樁或其他支點,然後再用另一鉤環將豋山繩扣入帶環另一端,這樣登山繩才不致於受壓抵住岩石,得以減少摩擦力,也使登山繩的運動方向在一直線上,以增加繩索的活動性。 除上述1吋寬的帶環外,還有一種小帶環,是由1/2到9/16吋寬,24至30寸長的管狀尼龍帶繫結成。主要用途是用來繫結於釘置未完的錨樁上(請參看第 章)。 由經驗知道,尼龍帶比尼龍繩容易磨損,如有磨損、割切、或經過一次大墜落後就應廢棄更換,絕不可勉強使用。尼龍繩及尼龍帶在切割之前應先用火焰在切線前後的半吋處烤過再切開,這樣可防止帶(繩)頭鬆散。
三. 鉤環
四. 錨樁
五. 岩鍥
1.
2.
六. 錨錘
七. 馬鐙
八. 制動桿
九. 下降環
十. 岩鞋
十一. 頭盔
十二. 安全吊帶
十三. 手套
十四. 裝備攜行帶
十五. 滑車
第二章 裝備
This chapter is under construction, Coming soon!
此章所介紹的裝備雖是以1970年代為主, 但仍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一. 登山繩
在人造纖維時代以前登山繩的材料都用天然纖維,例如馬尼拉麻,由於此種材料製成的繩索拉力較人造纖維登山繩弱,震盪力的緩衝性比較低,目前在國外很少使用,最多僅用於沒有危險性的訓練攀登。 登山繩是登山者生命,所以每個登山者都應該知道如何去選擇一條自己能信賴的繩索。首先必須先了解那些是登山繩的必備條件與特性。 1. 登山繩的條件與特性 登山繩有2種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就是拉力及震盪力的緩衝性;繩索必須夠堅韌方可承受長距離的墜落而不斷裂,同時在強力作用下又必須有某種程度的延伸性,以便緩衝因墜落所產生的動能,但又不能延伸的太長而使墜落者有撞擊其他突出物的可能;也不能太富伸縮性,以致於登山者正常體重下亦會有明顯的延伸此種登山繩即不適用於人工攀豋;也就是所謂的繩索低負荷延伸性。 除上述兩個基本條件外,還應具有下列特性:重量要輕,耐用不怕磨損,不易扭曲糾纏,容易打結而不易鬆脫,通過岩石或鉤環時不會產生太大摩擦力,容易用手握緊,不吸水或吸水性極低等。 除了材料本身的特性,決定了繩索的大部分的條件與特性外,繩索的織法不同亦影響其特性。傳統的撚搓法織成的繩索其特性是拉力大,有足夠的緩衝性,價錢便宜,但主要缺點是容易扭曲糾纏,容易使懸空吊著的登山者打轉,且磨擦力大。另一種是編織法織成的,此種繩索的中心為撚搓的小股繩索或是許多細纖維束並排而成,外面則緊密的包覆著編織的外層,這種繩索價錢雖高卻十分普遍,主要是具有很好的繩索特性。 2. 登山繩的選購 目前可靠的登山繩都是經過UIAA的測試與證明。UIAA對繩索的測試是針對繩索的承受拉力,即是否可拉住一個墜落者而不斷裂,同時測試是否能減少震盪力直接作用於墜落者身上。要通過這個測試的繩索必須要能承受一個80公斤重的墜洛者,墜落5公尺長,連續三次而不斷裂,且第一次墜落其直接作用到墜落者身上的震盪力不超過1200仟克力(2650磅)。只要通過這些測試的繩索即可安心地使用,因此購買時應注意是否有UIAA的測試證明。 除了上述品質的選擇外,另一問題是尺寸,應選用多大直徑及多長的繩子才夠用?這要視攀登時採用單繩或雙繩而定。使用單繩時應選用直徑11公厘(或是7/16英吋)的繩索,最適合一般性攀登的長度是150英呎,但視個人使用習慣不同而有長短差別,有些人在攀岩時喜歡長一點的繩索,例如:165呎或180呎,在雪地則喜用短的繩索例如:120呎的繩子,但最長不要超過180呎,最短也不要短於120呎。在非技術性攀登的縱走時可帶一條80呎長的繩索以備緊急時用。如使用雙繩採用直徑9公厘(或3/8英吋),長三百英吋的繩索,或是2條150呎長的繩索。也有為了安全起見用兩條直徑11公厘的繩索,但重量太重,所以又有人用一條直徑11公厘,另一條用直徑9公厘。雙繩法所以不太普遍的原因是同時要照顧2條繩索,實在太麻煩,同時如用2條直徑9公厘的繩索,會因墜落的力量全部作用於一條繩索使其斷裂,緊接著第二條繩索也會無法承受而斷裂。不過如果能用粗細兩種混合使用,左高角度攀登或橫渡時十分便利與安全。 3. 繩索的保養 繩索應小心使用與儲存,絕對禁止用腳踏採繩索,尤其穿著冰爪時更應加小心。使用時應盡量避免鈎掛在尖銳的岩角; 冰攀挖踏足點時應挪開繩索,以免被冰斧砍到.使用前後應加以仔細檢查,看是否有磨損或切斷等現象。 儲存時應存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解開所有的繩結並打成繩盤平放。不要觸及任何化學藥品,也不要撐緊繩索。繩索兩端應用火焰微炙,並用膠布粘好或用細繩紮緊,以免繩頭鬆散。繩的中點可用有色膠布標示,或是原工場所推薦的標示方法或材料,不要隨便使用任何油漆,顏料或膠水來標示。為了避免細砂石滲入繩索內部而磨損或割切內部細繩,應定期洗滌,可用中性或較淡的肥皂粉放在洗衣機內用最低轉速洗,洗後再用冷水加以沖洗以除去剩餘的肥皂,最後吊著晾乾。 繩索和其他裝備一樣,有其一定的使用壽命,當繩索用到某一程度,你對它已不再具有信心時,就應把它退休掉。 .
二. 帶環
帶環在近代攀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吋寬的管狀尼龍帶或是直徑9公厘的登山繩所結成的一個繩環。這種帶狀環用途很多;可代用作胸式吊帶,下降用座位式結等,但主要用途是當保護支點及減少在攀登或人工攀登的繩索的阻力(圖2-5) 當保護支點用時可將帶環圍繫在粗樹幹,天然楔石、石柱,或其他任何可資利用的穩固物體上,然後扣入鉤環及登山繩索(圖2-6),標準帶環是由5~6呎長的尼龍帶(繩)繫結而成,但10~14呎長的尼龍帶(繩)結成的帶環亦常用到。尼龍帶環應用”水結”繫結(圖2-7),如用尼龍繩別用漁人結繫結(圖2-8)為了容易辨認起見,最好選用不用顏色的尼龍帶(繩),以區別不同的長度。一般岩攀需要6~8條帶環,其中6條標準帶環,2條較長帶環,初學者只要6條標準帶環即足夠應付了。 繩索阻力是由於繩索經過許多鉤環及岩石所產生的摩擦力,尤其是「Z」形走向的繩索更具阻力(圖2-9),往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拉動繩索。為了減少上述阻力可用鉤環將帶環扣入錨樁,冰樁或其他支點,然後再用另一鉤環將豋山繩扣入帶環另一端,這樣登山繩才不致於受壓抵住岩石,得以減少摩擦力,也使登山繩的運動方向在一直線上,以增加繩索的活動性。 除上述1吋寬的帶環外,還有一種小帶環,是由1/2到9/16吋寬,24至30寸長的管狀尼龍帶繫結成。主要用途是用來繫結於釘置未完的錨樁上(請參看第 章)。 由經驗知道,尼龍帶比尼龍繩容易磨損,如有磨損、割切、或經過一次大墜落後就應廢棄更換,絕不可勉強使用。尼龍繩及尼龍帶在切割之前應先用火焰在切線前後的半吋處烤過再切開,這樣可防止帶(繩)頭鬆散。
三. 鉤環
四. 錨樁
五. 岩鍥
1.
2.
六. 錨錘
七. 馬鐙
八. 制動桿
九. 下降環
十. 岩鞋
十一. 頭盔
十二. 安全吊帶
十三. 手套
十四. 裝備攜行帶
十五. 滑車
攀登技術 - 繩結
.
第三章 繩結
繩結法在登山活動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必備技術, 正確與否, 關係著生命安全, 故繩結須結紮穩固, 不易鬆脫才可. 繩結種類十分繁多, 各有其優缺點, 所以一般登山者僅選擇較實用的繩結. 此篇僅介紹在登山活動中最基本最實用的繩結. 其它較特殊繩結將在其它章應用時另述.
第三章 繩結
繩結法在登山活動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必備技術, 正確與否, 關係著生命安全, 故繩結須結紮穩固, 不易鬆脫才可. 繩結種類十分繁多, 各有其優缺點, 所以一般登山者僅選擇較實用的繩結. 此篇僅介紹在登山活動中最基本最實用的繩結. 其它較特殊繩結將在其它章應用時另述.
攀登技術 - 攀登分級
.
第四章 岩場名稱及攀登分級
一、攀登分級
攀登分級的設立對技術攀登的推展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分級的標準並不像度量衡一樣有一定的標準,只是一種“大概的程度”,但這種大概的程度足以做為攀登參考。例如用於攀登記錄中、地圖上攀登路線的標示,以及攀登路線的比較等,以便讀者或攀登者對該攀登路線的困難程度有個概念。
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分級法,下法是參考美國的Sierra Club的分級法改編成,登山依困難程度共分六級:第一級至第六級。第五級錨樁攀登又分十一小級,以小數點表示,例如5.1, 5.2, 5.3… 5.9, 5.10, 5.11等,以便精確地表示困難程度。第六級,人工攀登,也分成五小級以6.1, 6.2到6.5來表示。攀登級數是依最困難的一段攀登為準,例如在攀登過程有一小段是屬5.4級,則這個攀登就叫5.4級攀登,如果其中有一段是6.2級人工攀登,則這個攀登稱為5.4-6.2級攀登。
攀登級數分法如下:
第一級:越野、登山等,不需靠手幫忙的登山。
第二級:攀爬,需稍用手幫忙,但並不需借助於繩索。
第三級:簡單平衡攀登,需用手及基本攀登技術,最好有繩索以備萬一或協助較沒經驗者。
第四級:捆纏攀登,較困難地形需繩索捆纏,捆纏用保險支點可用天然保險支點或人工保險支點例如錨樁等。
第五級:錨樁攀登,需設置各種保險支點來保護,例如:錨樁、岩楔等,但並非完全依賴這些工具來攀昇。
第六級:人工攀登,需借助於設置的人工保險支點攀昇及保護。
二、段數分判
除不同級攀登外又分六段。段數是各種攀登因素的綜合,用來表示該攀登所需的攀登技術與行為的水準。但不能將段數與級數混淆。級數僅表示攀登技術的困難性。一個人可以在低海拔或郊區的練習岩場做5.8級的攀登,這並不表示他可以很成功地做一個困難的高山攀登,舉例來說,在練習岩場做個5.8級攀登或許只能列入一段;但如在高山連續攀登二十幾個攀登階的四~五級攀登則可列為四或五段。這是因為長而困難的攀登不但耗費許多精力,同時也會遇到許多其他的問題,例如路線的找尋與選擇、落石、落冰等。其他包括區域性的天氣變化或在惡劣氣候中苦攀等因素也會增加攀登的級數,所以也有可能增加在這路線上的段數。最主要決定段數的因素是攀登者暴露在種種困難中的時間。所以段數只用於技術攀登期間,並不包括接近技術攀登前的所有行程。
段數的分法如下:
第一段:在數小時內可完成的技術攀登。
第二段:需時半天左右的技術攀登。
第三段:需約一天的時間。 以上一~三段並不需特別指出何種困難程度的攀登。
第四段:需整整一天,最困難的攀登很少低於5.7級。
第五段:需一天半到二天半的時間,最困難的攀登階很少低於5.8級。
第六段:需要二天以上的各種困難攀登,包括人工攀登及自由攀登。
以上各段數及級數的劃分並不很明確,僅僅提供給登山者做為攀登參考。因各攀登間的段數劃分及參考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別,各人的技術能力也不儘相當,所以當你很成功的完成一個三段攀登時,並不表示你可完成所有三級的攀登。這種級與段的劃分雖不夠明確,但至少可使攀登者很便利地挑選與自己能力、興趣相同的路線,或描述所攀登過的路線情形,更可用於標示地圖及攀登報告,成為描述路線的原則。
第四章 岩場名稱及攀登分級
一、攀登分級
攀登分級的設立對技術攀登的推展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分級的標準並不像度量衡一樣有一定的標準,只是一種“大概的程度”,但這種大概的程度足以做為攀登參考。例如用於攀登記錄中、地圖上攀登路線的標示,以及攀登路線的比較等,以便讀者或攀登者對該攀登路線的困難程度有個概念。
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分級法,下法是參考美國的Sierra Club的分級法改編成,登山依困難程度共分六級:第一級至第六級。第五級錨樁攀登又分十一小級,以小數點表示,例如5.1, 5.2, 5.3… 5.9, 5.10, 5.11等,以便精確地表示困難程度。第六級,人工攀登,也分成五小級以6.1, 6.2到6.5來表示。攀登級數是依最困難的一段攀登為準,例如在攀登過程有一小段是屬5.4級,則這個攀登就叫5.4級攀登,如果其中有一段是6.2級人工攀登,則這個攀登稱為5.4-6.2級攀登。
攀登級數分法如下:
第一級:越野、登山等,不需靠手幫忙的登山。
第二級:攀爬,需稍用手幫忙,但並不需借助於繩索。
第三級:簡單平衡攀登,需用手及基本攀登技術,最好有繩索以備萬一或協助較沒經驗者。
第四級:捆纏攀登,較困難地形需繩索捆纏,捆纏用保險支點可用天然保險支點或人工保險支點例如錨樁等。
第五級:錨樁攀登,需設置各種保險支點來保護,例如:錨樁、岩楔等,但並非完全依賴這些工具來攀昇。
第六級:人工攀登,需借助於設置的人工保險支點攀昇及保護。
二、段數分判
除不同級攀登外又分六段。段數是各種攀登因素的綜合,用來表示該攀登所需的攀登技術與行為的水準。但不能將段數與級數混淆。級數僅表示攀登技術的困難性。一個人可以在低海拔或郊區的練習岩場做5.8級的攀登,這並不表示他可以很成功地做一個困難的高山攀登,舉例來說,在練習岩場做個5.8級攀登或許只能列入一段;但如在高山連續攀登二十幾個攀登階的四~五級攀登則可列為四或五段。這是因為長而困難的攀登不但耗費許多精力,同時也會遇到許多其他的問題,例如路線的找尋與選擇、落石、落冰等。其他包括區域性的天氣變化或在惡劣氣候中苦攀等因素也會增加攀登的級數,所以也有可能增加在這路線上的段數。最主要決定段數的因素是攀登者暴露在種種困難中的時間。所以段數只用於技術攀登期間,並不包括接近技術攀登前的所有行程。
段數的分法如下:
第一段:在數小時內可完成的技術攀登。
第二段:需時半天左右的技術攀登。
第三段:需約一天的時間。 以上一~三段並不需特別指出何種困難程度的攀登。
第四段:需整整一天,最困難的攀登很少低於5.7級。
第五段:需一天半到二天半的時間,最困難的攀登階很少低於5.8級。
第六段:需要二天以上的各種困難攀登,包括人工攀登及自由攀登。
以上各段數及級數的劃分並不很明確,僅僅提供給登山者做為攀登參考。因各攀登間的段數劃分及參考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別,各人的技術能力也不儘相當,所以當你很成功的完成一個三段攀登時,並不表示你可完成所有三級的攀登。這種級與段的劃分雖不夠明確,但至少可使攀登者很便利地挑選與自己能力、興趣相同的路線,或描述所攀登過的路線情形,更可用於標示地圖及攀登報告,成為描述路線的原則。
攀登技術 - 自由攀登
.
第五章 自由攀登
自由攀登是登山的最基本技術, 也是各種攀登技術的基礎. 它是利用身體手腳, 沒有任何工具, 平衡於困難地形並實施攀登. 又稱平衡攀登. 初學者務必反複練習, 俾使攀登技術的應用臻於完善.
第五章 自由攀登
自由攀登是登山的最基本技術, 也是各種攀登技術的基礎. 它是利用身體手腳, 沒有任何工具, 平衡於困難地形並實施攀登. 又稱平衡攀登. 初學者務必反複練習, 俾使攀登技術的應用臻於完善.
攀登技術 - 繩索下降法
.
第 六 章 繩索下降法
當攀登隊伍到達頂端或攀登到某一點決定下山時,有二種下降方法,一種是循原攀登路線下來,另一種是利用登山繩下降. 選擇下降的方法是基於安全迅速,方便,地形狀況,天氣,時間及隊員的狀況等條件來決定.如果技術及方法正確,沿繩索下降是最迅速而安全的方法,假如有技術上的錯誤發生,不僅降低了下降速度,且增加了更多的危險.所以安全的下降,必需具備有穩固的繩索掛著點,完好的裝備及正確的技術與知識.
第 六 章 繩索下降法
當攀登隊伍到達頂端或攀登到某一點決定下山時,有二種下降方法,一種是循原攀登路線下來,另一種是利用登山繩下降. 選擇下降的方法是基於安全迅速,方便,地形狀況,天氣,時間及隊員的狀況等條件來決定.如果技術及方法正確,沿繩索下降是最迅速而安全的方法,假如有技術上的錯誤發生,不僅降低了下降速度,且增加了更多的危險.所以安全的下降,必需具備有穩固的繩索掛著點,完好的裝備及正確的技術與知識.
攀登技術 - 捆纏技術
.
第七章 捆纏技術
登山是一種”隊”的運動, 注重的是團隊的精神. 連繫在隊友間的繩索不但代表著隊友間的協調一致與高度默契; 同時也是在危險地形運動時的保險; 尤其對一個技術欠熟練或初學者來說登山繩的連繫可以增加許多信心. 繩索的使用必須是提供所有隊員的最佳保險, 這種保險的技術叫”捆纏”, 其目的在減少攀登時墜落的距離及發生的次數.
第七章 捆纏技術
登山是一種”隊”的運動, 注重的是團隊的精神. 連繫在隊友間的繩索不但代表著隊友間的協調一致與高度默契; 同時也是在危險地形運動時的保險; 尤其對一個技術欠熟練或初學者來說登山繩的連繫可以增加許多信心. 繩索的使用必須是提供所有隊員的最佳保險, 這種保險的技術叫”捆纏”, 其目的在減少攀登時墜落的距離及發生的次數.
攀登技術 - 錨樁與岩鍥基本技術
.
.
第八章 錨樁與岩鍥基本技術
所謂錨樁攀登並非完全依賴工具做為攀昇的手段,而是利用錨樁, 岩鍥等器材的設置,以及天然固定點,如石柱,樹幹等的利用,做為第一個攀登者的保護點,以減少攀登者的墜落距離.
.
第八章 錨樁與岩鍥基本技術
所謂錨樁攀登並非完全依賴工具做為攀昇的手段,而是利用錨樁, 岩鍥等器材的設置,以及天然固定點,如石柱,樹幹等的利用,做為第一個攀登者的保護點,以減少攀登者的墜落距離.
攀登技術 - 人工攀登
.
第九章 人工攀登
所謂人工攀登是在極困難地形的岩壁上, 沒有足夠的踏足點或把手可資利用, 或是岩壁十分光滑峻峭,以致攀登者無法以普通攀登方法在岩壁上維持平衡及運動, 而必須藉各種特殊器材的協助才能維持平衡並在岩壁上運動.
第九章 人工攀登
所謂人工攀登是在極困難地形的岩壁上, 沒有足夠的踏足點或把手可資利用, 或是岩壁十分光滑峻峭,以致攀登者無法以普通攀登方法在岩壁上維持平衡及運動, 而必須藉各種特殊器材的協助才能維持平衡並在岩壁上運動.
攀登技術 - 獨攀
。
第 十 章 獨攀
單獨攀登是十分危險的.任何意外沒有人能搶救或協助你.但它卻俱有獨特的挑戰性及滿足感.
此技術可用於在某種情況下,必須實施單獨攀登時使用.例如二人隊中有一個伙伴受傷,另一人必須獨攀以便搶救或求援.
獨攀有二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完全沒有任何形式保護的自由攀登,另一種是捆纏(註一)攀登.
第 十 章 獨攀
單獨攀登是十分危險的.任何意外沒有人能搶救或協助你.但它卻俱有獨特的挑戰性及滿足感.
此技術可用於在某種情況下,必須實施單獨攀登時使用.例如二人隊中有一個伙伴受傷,另一人必須獨攀以便搶救或求援.
獨攀有二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完全沒有任何形式保護的自由攀登,另一種是捆纏(註一)攀登.
攀登技術 - 登山術語對照
第十一章 登山術語對照
註: 此文撰寫於1970年代,由於年代不同,許多術語名稱也不盡相同,以下是中英對照.
註: 此文撰寫於1970年代,由於年代不同,許多術語名稱也不盡相同,以下是中英對照.
山難搜救技術
-
.
山難搜救
每一個登山者在山野活動期間,都應該有個心理準備;準備隨時介入各種不幸狀況的發生.這個不幸狀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別人.而每一個參與山野活動的人,都有一種很自然的「義務」,那就是「互助」.這不但是同隊間隊友的互助,就是他隊的人有任何不幸事件發生或需要任何幫助時,也應該義不容持辭地自動加入救援.所以在這種高度的共同責任需要下,每一個登山者應該熱悉各種緊急事件發生的處理方法及程序.
.
山難搜救
每一個登山者在山野活動期間,都應該有個心理準備;準備隨時介入各種不幸狀況的發生.這個不幸狀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別人.而每一個參與山野活動的人,都有一種很自然的「義務」,那就是「互助」.這不但是同隊間隊友的互助,就是他隊的人有任何不幸事件發生或需要任何幫助時,也應該義不容持辭地自動加入救援.所以在這種高度的共同責任需要下,每一個登山者應該熱悉各種緊急事件發生的處理方法及程序.
六,七十年代的裝備器材
一. 各式鉤環
鉤環依形狀不同大致有O, D 及 變D型.其特長各異.開閉桿有的加有固鎖環,以免開閉桿意外打開.
二. 各式鉤環開口
半圓形平缺口
完全沒缺口-通常用於人工攀登(Aid Climbing),當身體重量加上,開閉桿仍可很容易打開.我通常用於馬鐙(Stirrups)上.
缺口內陷, 當身體重量加上,開閉桿不易打開.是另種安全措施.
三. 各式錨樁
各式常見錨樁,有:
V型(如上A-D),
U型(如上D,E),
Z型又稱Leeper(如上X,W).
平刃型(如上J,K.L.M,N,U),其中N是RURP(Realized Ultimate Reality Piton), M為軟鐵,擊入後隨裂隙彎曲,這是台灣1960年代最常見錨樁.
BONGS:大號角型錨樁,用於2吋以上裂隙.(如上P,Q)
錨栓(Bolt) (如上F,G),攀過穹岩的朋友應該還記得這兩支.
岩鉤(Sky Hooks)(如上O),
四. 各式冰樁
五. 各式岩楔
六. 各式繩索,尼龍帶,馬镫
11mm x 150' 登山繩
8mm 吊繩,固定索
尼龍吊帶(環)
雪崩索(avalanche cord)
尼龍帶馬镫(Stirrups)
七. 岩錘,冰錘,冰斧
冰斧
岩錘
冰錘
八. 安全吊帶 – 除安全吊帶外最常用的是吊繩結成座位式,或用尼龍吊帶結成Swami Belt.
座位式安全吊帶(Whillans Sit Harness)
胸式安全吊帶(Chest Harness)及三角鉤環
九. 登山鞋,冰爪,岩鞋,綁腿
重型山靴及冰爪
七十年代初期的岩鞋
極地用鞋套
冰攀,雪地用綁腿
十. 攀升器,下降器,捆纏器,制動桿
Jumar攀升器
Figure 8下降器
Belay Plate捆纏器
Break Bar制動桿
十一. 安全帽,高海拔墨鏡
十二. 其他
A -下降環, B,C,D各式滑車
A - 制動桿, B - 捆纏器, C - 三角鉤環, D - Figure 8下降器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