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六 章 繩索下降法
當攀登隊伍到達頂端或攀登到某一點決定下山時,有二種下降方法,一種是循原攀登路線下來,另一種是利用登山繩下降. 選擇下降的方法是基於安全迅速,方便,地形狀況,天氣,時間及隊員的狀況等條件來決定.如果技術及方法正確,沿繩索下降是最迅速而安全的方法,假如有技術上的錯誤發生,不僅降低了下降速度,且增加了更多的危險.所以安全的下降,必需具備有穩固的繩索掛著點,完好的裝備及正確的技術與知識.
一. 下降前的準備
1. 掛著點的設置
首先要找到一個穩固而安全的掛著點,一般掛著點兩類;天然掛著點及人工掛著點.不管何種掛著點,採用之先應加以仔細檢查及測試,必須絕對穩固才可使用.
a. 天然掛著點:
圖 R-1 - 天然掛著點 ------------->
例如大樹幹,石柱等為最理想(圖 R-1),如經檢查認為穩固時一個掛著點即夠用.但有些較小樹幹因生長在岩石上,根部較淺,所以穩固性較差,應特別小心,最好同時使用二個以上的掛著點,或另外設置人工掛著點以補其不足. (圖 R-2)注意錨樁或岩楔的設置位置.
圖 R-2
設置人工固定點以補天然掛著點的不足.
多固定點設置時,連接兩固定點的帶環應儘量保持小角度. 如圖 R-2.B
圖 R-1.A的角度a過大不理想.
b. 人工掛著點:
在沒有穩固可靠的天然掛著點可供利用時,或是加強天然掛著點時應設置人工掛著點,如錨樁,岩楔等.使用人工掛著點應同時設置兩個固定點以上,且各固定點應互相獨立,不在同一裂隙上.
設置好固定點後,應用3/4吋寬20呎長的尼龍帶結成的帶環或用直徑7mm的吊繩繫結成繩環繞在固定點上,或穿過固定點.每一固定點最好使用2-3條帶環或繩環較為安全(圖 R-3).但在大攀登中因裝備有限,也常用一條帶環或繩環繞過或穿過固定點.
圖 R-3
設置人工固定點時連接固定點與下降繩之間的帶環長度應注意.
如圖 R-3.A - 不良,因繩索絆在岩石且直接與岩面摩擦.
圖 R-3.B – 較佳,但仍與岩面摩擦.
圖 R-3.C – 最好. 繩索脫離岩石突出沒有索絆或摩擦.
為了防止繩索或尼龍帶被錨樁眼切斷,通常是打結時將兩端繩頭留長一點,將多餘的繩頭壓在繩環底下當襯墊,如繩索通過尖銳的岩角時,應用其他可資利用的東西加以襯墊,以防止繩索磨損,切割.如有下降環,可將其繫入掛著點上的帶環內,以減少下降繩的磨損及便於收回下降繩.
2. 繩索掛著法
掛著點設置好後,將下降繩的一端穿過下降環,如沒有下降環,可將下降繩直接穿過掛著點的帶環,使下降繩的中間點在掛著點上.通常短的岩壁可用一條登山繩穿過掛著點,在繩的中點折成兩股,但長的岩壁則需兩條等長登山繩連接在一起,其接頭即為中間點(圖 R-4).繩索穿過掛著點後應在登山繩的尾端各打一八字結,以防下降者脫離下降繩.
圖 R-4
雙繩繩索掛著法.-------->
繩索應捲成繩盤後才拋下岩壁.由繩索兩端開始,各捲成一個繩盤,每個繩盤分兩次拋下,先拋出靠掛著點的一半,然後再拋出剩下的另一半.拋出一個繩盤後,再以同樣方法拋出另一個繩盤.照這樣的程序拋下繩索,才不會糾纏扭曲,或鉤掛在半途,且便於下降後收回繩索.
下降前應先對掛著點加以檢查;檢查時應在安全的地區實施,檢查人員最好加以捆纏,以防意外.如果當時空間不夠,無法對掛著點實施適當檢查時,應另外設置幾個’加強固定點’,並用尼龍帶環或繩環連接在主掛著點上,以加強,保護主掛著點.當第一員下降後,可拉住下降繩尾端用力向下猛拉,以檢查主掛著點;如果確認主掛著點安全時,最後一位在下降之前應將所設置的’加強固定點’折除,僅用主掛著點下降即可.
二. 下降方法
繩索下降方法甚多,尤其近年來更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下降器在市場上,本文僅介紹最基本的下降方法.登山者熟練正確的使用這些基本下降法,可減少過份依賴某些特殊器材;即使用特殊下降器,有了熟練的基本技術後,會更加安全迅速.
1. 之形下降法
這是最簡單的下降法,不需特殊的裝備或器材,可垂降於任何地形;每個登山者應熟練此法.
a. 下降前的準備 –
先翻起衣領,並用衣物襯墊肩部,以免繩索磨傷肩部.帶上手套,面向掛著點,雙腳分開跨過繩索.以一手握住正前方下降繩,另一手由後方將雙股下降繩拉起(.(圖 R-5.A),繞過大腿臀部的一側至胸前,繞過頭部,斜過胸前到另一邊的肩部垂下.手在背後握住垂下的下降繩,此手為制動手,控制下降速度.另一握住前方下降繩的手為導向手.
例如以右手握住前方下降繩為導向手,左手由背後拉起雙腿間的下降繩,繞過左大腿,越過頭部,橫過胸前, 下降繩由右肩垂下.左手伸到背後握住由右肩垂下的下降繩為制動手.此手最好置於左臀側. .(圖 R-5.B)
圖 R-5 -之形下降法 ---->
b. 下降要領 –
完成準備後,退到崖邊,半面側轉,方向與制動手同.身體後仰,儘量與岩面垂直.兩腳分開成”丁”字形,雙腿挺直與岩面垂直,身體略成坐姿.腳依次下移,同時制動手也跟著鬆繩.
遇懸岩地形時,身體略成坐姿與地面垂直.
用此下降法的最大危險是下降繩脫離纏繞的腿部,尤其高角度岩壁更容易發生.防止的方法是半身側轉的方向應與制動手同,使繩索繞過的腿保持在下側.
2. 匆促下降法
此法僅適用於短距離下降或較緩斜坡的下降.
a. 下降前的準備 -
帶手套,穿長袖衣服,扣好袖扣.面向下降繩之一側,背繩而站.
兩手由背後將下降繩拉起,分別用手肘壓住下降繩.最好下降繩纏繞兩臂,使下降繩由兩脅通過背部. (圖 R-6)
圖 R-6 -匆促下降法---->
b. 下降要領 –
身體挺直每岩面垂直,兩腳成”丁”字形站立.兩手依次鬆繩, 下降速度可田制動手或繩索與背部的磨擦力來控制.為了增加下降的穩定性,最好面向下方,並保持雙腳分開.
3. 座位式下降法
此法下降因繩索不必直接與身體磨擦,所以較前述兩種方法舒適.缺點是繩索與鉤環磨擦所產生的高熱會使繩索纖維受損,減少繩索的安全使用壽命.同時繩索容易捲曲纏繞在一起.所以在懸岩地形下降,當腳踩不到岩面時,身體容易打轉.
a. 下降前的準備 –
如有座位式安全吊帶最好,如沒有可依繩結法的”座位式結”繫結好,也可用尼龍帶環做成臨時座位式, 或swami Belt,並扣入鉤環.
鉤環通常是開口向下扣入後向上繞半圈,使開閉桿向上.如座位式的尼龍帶太厚, 鉤環扣入後沒有足夠空間纏繞下降繩時,可另扣入一鉤環.
繫好座位式後,帶上手套,面向掛著點,立於下降繩之一側.將下降繩以單股扣入鉤環後,再將鉤環上端的繩索繞過鉤環,再扣入一次,使下降繩纏繞在鉤環沒有開口的一側.
以一手握鉤環上方繩索為導向手,另一手握鉤環下方繩索,並置於臀部側後方,此為制動手.
b. 下降要領 –
下降要領與之形下降法同.
4. 制動組下降法
此下降法除利用鉤環外無需其他特別器材,且安全容易控制,沒有上述各種下降法的缺點.唯一應注意的是,如下降速度太快,其磨擦力所產生的高溫會損壞下降繩. 跳躍時繩索震盪容易破壞掛著點危及下降安全.所以如非絕對必要,不應做快速下降.
制動組的組成有數種,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制動桿及一鉤環構成一制動組(圖 R-7)
圖 R-7 - 制動組 ----->
如沒制動桿可用鉤環組成.先是用兩個鉤環重疊,開口在不同邊,再扣入座位式的連接鉤環,最後用另一鉤環當制動桿, (圖 R-8)
圖 R-8
兩個鉤環重疊,開口在不同邊,
但開閉桿開口應在同一邊.如圖所示為最佳組合.
制動鉤環的數量是依所需的磨擦力來決定.通常一人下降兩個制動鉤環即已足夠. 下降繩應穿越制動桿或制動鉤環. 下降繩所經過的應是制動鉤環沒開閉桿的一邊.
a. 下降前的準備 –
先完成座位式並扣入一鉤環於座位式上(此即”連接鉤環”),再將制動組鉤環扣入座位式上的連接鉤環.然後將下降繩折成繩套,由下往上穿入制動組鉤環,再扣入制動桿或制動鉤環,使下降繩的繩套越過制動桿或制動鉤環. (圖 R-8.A)
圖R-8.A -鉤環制動組---->
b. 下降要領 –
下降要領與座位式下降法同.
目前市場上有許多各型下降器,請依廠商說明執行.在此不另說明.
例如
圖 R-9 Figure 8下降器用法之一 ---->
三. 下降技術
1. 下降捆纏技術
下降與攀登時一樣,需加以捆纏;尤其在困難地形,由上端看不到著陸點或下降路線不清楚時,或初學者練習下降時都應加以捆纏,以確保安全.一般下降捆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上方捆纏,其方法和要領與攀登時的捆纏法一樣,請參考捆纏法.另一種是普魯斯捆纏法.
普魯斯捆纏法是種自我捆纏法.用一條六- 七英呎長吊繩結成繩環,以此繩環在導向手處打一普魯斯結在下降繩上, 繩環的另一端用鉤環扣入腰上座位式或安全吊帶上. 繩環的長度很重要,以導向手可握住普魯斯結的距離為準.如果繩環過長,當普魯斯結發生固鎖作用後,因普魯斯結位置太高,手夠不到,無法鬆解普魯斯結, 而無法繼續下降. (圖 R-10)
圖R-10 -普魯斯捆纏法 ---->
下降時,導向手推動普魯斯結,使普魯斯結隨著下降速度滑動. 但必需小心,除非必要,不要使普魯斯結意外地發生固鎖作用. 如普魯斯結發生固鎖作用後,想再繼續下降時,首先應將自己重量脫離這捆纏的普魯斯結. 其法如下:
另取一吊繩打一繩環,並用此繩環在捆纏普魯斯結下方再打另一普魯斯結,腳站在第二條吊繩的繩環上,使身體重量脫離捆纏的普魯斯結,用手鬆開此捆纏用普魯斯結,鬆開程度以能在下降繩上自由滑動為止. 然後用下降繩制動法將身體重量改移放在下降繩上,並固定在原位.然後腳脫離第二條吊繩,並用導向手解開此吊繩, 繼續下降.
2. 下降初期的危險
一般來說下降最危險的時候是在峭壁邊緣轉角處,也就是剛要轉入峭壁的一瞬間容易滑倒. 最主要原因是身體重心沒有保持與踏足點的切線成垂直.
當一切準備妥當,走到岩壁邊緣,兩腳分開扺住岩壁,身體後仰,使身體重量放在下降繩上.遇到峭壁邊緣角度變化時,身體也跟著變,使身體重心一直是垂直於踏足點的切線.
如果峭壁角度過大,上述方法可能較不穩,尤其對初學者來說也較危險;最好是能爬下岩角數尺再開始下降.此法最好是用制動組下降法較為簡單,安全;這種方法也較沒有其他器材及技術上的問題發生. 下降者依下降法繫好下降繩,坐在峭壁邊緣,制動手依制動六法握緊下降繩,然後身體慢慢下滑,在臀部離開峭壁轉角時,迅速將身體內轉,使身體面向峭壁,並用雙腳扺撐岩壁,並使雙腿與岩壁成垂直, 身體略成坐姿,再依下降要領平穩滑順地下降. 應減少做不必要的跳躍式下降,以減少對下降繩的破壞.
3. 下降繩太短的處置法
在大峭壁攀登或天侯不佳看不到著陸點時,常常下降到一半才發現下降繩不夠長. 例如在懸岩地形看不到著陸點,又不能改變攀登法時,通常有二種解決的方法:一種是沿著下降繩,用普魯斯結法或攀昇器往上爬回上方;另一種方法是在半途再加上一條下降繩.
a. 普魯斯結攀昇法:
此法常用於多日攀登中,是利用普魯斯結的特性沿下降繩攀昇回原處;亦可用各種攀昇器,攀昇,例如Jumar等.
首先用制動手控制住身體,使身體固定在原位(請參照”停止下降法”).如果下降時採用普魯斯結捆纏時,先將捆纏普魯斯結固鎖,並將身體重量轉移到此捆纏吊繩上, 如沒有採用普魯斯結捆纏時,必須用導向手取出一條己預先結好繩環的吊繩在下降繩上打一普魯斯結,另一端扣入座位式或安全吊帶的鉤環上,並將身體重量轉移到此吊繩上.
另用一條吊繩的繩環在原捆纏普魯斯結上端再打一普魯斯結當足繩.當腳踩在第二條吊繩站起來後,第一條吊繩失去負荷,沒有作用力,即可用手鬆開普魯斯結,並將此結推移到第二條吊繩的普魯斯結下方,然後將身體重量轉移到此第一條吊繩上.此時第二條吊繩失去負荷,可用手鬆開,移動第二條吊繩的普魯斯結至最高處. 等腳站直後再用同法移動第一條吊繩. 如此反覆攀昇以達頂站.
如有攀昇器,可用攀昇器代替普魯斯結.上升方法與上同.
b. 繩索加長法:
在下降著陸狀況不明時,應在下降前先完成普魯斯結捆纏.當下降者下降到離下降繩尾端約十英呎左右,將捆纏普魯斯結發生固鎖作用,然後將身體重量轉移到捆纏吊繩上,並解脫身上的下降繩.
此時上方人員得知下降繩索不夠長時,應準備好第二條下降繩,並傳遞給下降者. 為了安全及便於下降者容易接到繩索,可將第二條下降繩的一端打一繩環並用鉤環扣入第一條下降繩,讓第二條下降繩沿著第一條下降繩滑降列下降者的位置.
在第二條下降繩還沒到達之前, 下降者應在下降繩上以兩股合併打一單結,此結應位於捆纏普魯斯結下方.
當接到第二條下降繩後,將它穿過第一條下降繩的二股之間,即位於捆纏普魯斯結與剛才打的單結之間.並使第二條下降繩等長垂地.
然後在第一條下降繩下端,約與膝等高處,以兩股合併再打一單結;把腳站在此結上,使身體微上昇. 此時身體重量脫離捆纏普魯斯吊繩, 可用手解鬆普魯斯結.
此時如直接解開普魯斯結, 下降者身體即失去捆纏保險, 所以先應用鉤環(或鉤環與尼龍帶環)串聯於第一條下降繩與座位式鉤環之間.如圖?, 鉤環應扣入第一條下降繩的第一個單結上方. 下降者有了保護之後,再解開捆纏普魯斯結, 並重新將捆纏普魯斯結繫結於第二條下降繩上.等捆纏普魯斯結繫結好後,將第二條下降繩繞過身體或扣入下降器,重新完成下降準備.
完成下降準備上後,身體重量改由制動手控制,並解開座位式鉤掛在第一條下降繩的鉤環, 將腳也脫離第一條下降繩, 繼續下降.
注意:當將捆纏普魯斯結由第一條下降繩解開,移到第二條下降繩後,應注意不要加任何重量於該捆纏普魯斯結上,以免意外地發生固鎖作用.
當第一人完成下降後,第二人可將繩索收回,重新完成”雙繩雙股下降”的設置,再繼續下降.
4. 停止下降法
有時必須在下降的半途停止下降,以便空出雙手操作其它的事(如上述繩索加長法).最常採用的有兩種方法.
a. 這一種方法最簡單,適用於之形下降或制動組下降. 制動時只需將制動手端的繩索在大腿上纏繞二至三圈(加上繩索的重量)就足夠將身體停留. (圖 R-11 A)
b. 另一種方法是將制動手端的下降繩繞過身體至導向手,並在導向手的下降繩上打二個單結或半扣. 此法適用於座位式及制動組下降法. (圖 R-11 B)
圖 R-11 - 停止下降法 ---->
5. 大峭壁下降及繩索收回
一般大峭壁都需要連續做多次的下降. 第一人下降時應帶足夠的器材;例如錨椿,岩鍥,尼龍帶,吊繩等,以便下降後能將自己捆纏在安全的地方.同時在等待同伴下降的同時,可開始設置第二個掛著點,準備第二段的下降.
往往下降路線並沒有想像的理想,有時著陸點並不在下降路線上,必須利用擺盪橫渡法(請參看第?章)才可到達半途的著陸點,有時著陸點只是很小一塊岩階,此時著陸後應馬上自我捆纏,加以確保自身安全;所以第一個下降者應帶有足夠的器材裝備.
如果萬一下降後找不到著陸點時可普魯斯攀登法攀回原下降點,所以第一個下降人應帶幾條預先結好繩環的普魯斯吊繩或其他攀昇器.
下降者到達著陸點後應馬上離開著陸點,以免防礙其他人員下降,同時可避免被其他人員下降時帶下的落石擊傷.
繩索下降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是無法收回下降繩.最常見的兩種主要原因: 一種是兩繩相接處的繩結被夾在岩縫或峭壁轉角處;另一種可能是由於兩股繩索相互纏繞,或夾在岩石中產生過高的摩擦力所致. 為了防止上述兩種原因, 第一名下降時應順手將下降繩理直,不要讓下降繩糾纏扭曲. 最後一名下降前應試拉一股下降繩,看是否能拉動;試拉之後, 最後一名下降時應確定兩繩的接頭不會夾在掛著點上或峭壁轉角處. 同時下降時應用導向手的食指或用鉤環夾在兩股下降繩之間,以便解開繩索的糾纏以及保持兩股分開,以便收回.
當最後一名下降到著陸點後,在收回繩索之前,應先解開下降繩兩股尾端的繩結. 拉繩索時應注意要拉帶有繩結的一端.
一般來說,如照上法下降繩的收回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但有時直接拉曳無法拉得動,所以在地形許可下,可向左右移開數步或離開峭壁數步後再用力向下拉. 拉時用力要均勻平穩,不要過份抖動,以免繩索活動端纏繞在其他物體上. 當繩索拉到某一程度,它會自動滑落下來,此時在著陸點的所有人員應加注意,掉落的繩索往往會將人員掃落峭壁或擊傷.
6. 下降安全原則
a. 必須用新的尼龍帶或吊繩來設置掛著點.
b. 必須使用兩個以上的固定點當掛著點.
c. 下降前測試下降繩及掛著點的可靠性.
d. 下降時如背負重背包或外框架背包,姿勢應保持稍微直立,以防頭下腳上倒裁;尤其在懸岩地形更應注意. 下降前應解開背包的腰帶.
e. 下降前應將身上裝備,衣服,頭髮等整理好,以免和下降繩糾纏.
f. 下降時應實施捆纏.
g. 下降前應檢查,再檢查所有裝備,繩索及一切下降設置.
h. 下降時不要蹤跳,應平緩安穩地下降.
i. 隨身應攜帶吊繩至少三條以上,其中至少二條己經結好成繩環. 如果半途下降器發生故障或任何其它事故, 下降者可馬上用繩環結成普魯斯結在下降繩上,以便站在吊繩上.
j. 下降後應離開著陸地區,以免為上方正在下降的人員帶下的墜落物擊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