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攀登技術 - 捆纏技術

.


第七章 捆纏技術

登山是一種”隊”的運動, 注重的是團隊的精神. 連繫在隊友間的繩索不但代表著隊友間的協調一致與高度默契; 同時也是在危險地形運動時的保險; 尤其對一個技術欠熟練或初學者來說登山繩的連繫可以增加許多信心. 繩索的使用必須是提供所有隊員的最佳保險, 這種保險的技術叫”捆纏”, 其目的在減少攀登時墜落的距離及發生的次數.

最簡單的捆纏是將繩索繞過登山者的身體,樹幹,石柱或其他任何可資利用的物體上, 同時捆纏者控制繩索使其與攀登者之間的繩索不致太鬆弛以便緩衝及減少攀登者墜落後所產生的震盪及距離.

一. 結隊與捆纏的時機

決定結隊並實施捆纏的時機是綜合下述各因素來決定:
1. 地形的危險性. 2. 攀登的困難度. 3. 隊員的攀登技術與經驗. 除了上述三個基本因素外還有下述各種狀況必須完成結隊與捆纏: 1. 有任何隊員要求捆纏,一定要完成結隊並實施捆纏. 2. 在冰河地形運動一定要結隊;除非當時有雪崩危險, 且其危險性大於冰河裂隙時才可考慮是否不要結隊.
結隊必須在還沒進入危險地形或困難攀登之前完成. 不可等到真正遇到危險或困難時才想到結隊或捆纏, 那就太遲了. 不過在某種狀況下繩索也會帶來危險, 例如: 繩索太過鬆弛拖曳在地上, 常常會鉤絆同伴使他失去平衡, 或引起落石擊傷下方人員等. 在某些狀況下結隊反而更危險; 例如: 在沒有適當的捆纏位置或沒有可信賴的捆纏固定點下實施捆纏; 或在可能發生落石或雪崩的地區. 此時攀登隊就應考慮是否需要繩索來保護.



二. 結隊的順序

二至三人是最基本的結隊. 二人隊適同於岩攀, 因具有較高的攀登效率; 三人隊適同於冰河地形, 因具有較大的合作力量. 四人以上的結隊就比較不適用, 因行動緩慢不易協調, 且隊員間繩索太短, 萬一有任何一個人掉落冰河裂隙, 其他隊員沒有足夠時間反應.
繩索隊上的每個隊員各負有其特殊職責. 通常繩索隊的第一名是該隊的隊長, 他負有大部份攀登路線選擇的責任, 同時也是最危險的任務,萬一墜落, 其墜落距離比隊上任何人都長. 第二名主要工作是負責給予最佳捆纏, 保險第一名的攀登, 同時協助攀登路線的選擇. 第三名一般來說比較輕鬆, 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照顧好自己, 或負責背負較重的裝備, 同時也負責注意落石及協助路線的選擇.
如果繩索隊的隊員攀登能力相當時, 隊員在繩索結隊上的位置可依個人習性喜好而定, 可互相交換位置以分享樂趣及負擔. 二人隊時可採取”交互領攀”方式攀登, 以節省時間及體力. 所謂”交互領攀”是當第一名攀登到第一個攀登階後, 第二名跟上並越過第一名開始另一個攀登階的攀登. 有時也因個人事長不同, 可在不同的地形輪流領導. 例如某一人領攀一段長距離的人工攀登, 另一人則領攀一段自由攀登. 或是在冰岩混合地形, 較具岩攀技術的人可領攀因難的岩璧, 遇到冰壁時刞改由精於冰攀者領攀.
當隊員的技術與經驗懸殊太大時, 結隊秩序應是技術最好,經驗最豐者為第一名, 第二名則是新手彧技術較差者; 三人隊時, 技術經驗最少者留在第三名. 下降時, 技術最好者停留在高處且較危險的位置, 也是最後一個下降. 技術第二好者應該是第二個下降以提供較好的捆纏. 不過如果下降路線不清礎或需較多技巧時, 應由第二名先行下降; 技術經驗最者第二個下降.
橫渡時, 最弱的隊員需較多的保護, 此時應繫結在繩隊的中間. 有時也會把經驗較少的隊員放在第一名以訓練其技術.
除了上述因技術經驗不同而變化其繩索結隊的位置外, 還應考慮隊員的情緒與健康情形. 事實止繩索隊上隊員的前後秩序並沒有一定, 應視當時情形, 考慮將可能遇到汃攀登情形, 隊員身心狀況等隨時變化調整以適應各種不同狀況.



三. 結隊的方法

結隊之先隊員必須完成結隊前的準備; 如有安全吊帶最好, 如沒有時可用一吋寬約二十呎長尼龍帶纏繞在腰上, 至少繞五至六圈以上, 尼龍帶的二端用水結(Water Knot)繫好(此即所謂的SWAMI BELT). 或用尼龍帶打一座位式在腰上亦可.
準備好後依結隊順序, 第一名及最後一名各在登山繩的一端, 將登山繩穿過腰上所繫尼龍帶或座位式安全吊帶, 並以帆索結加半扣繫好; 也可用雙八字結繫好. 中間一名在繩索的中點,將登山繩對折以雙股穿過腰上尼龍帶或座位式安全吊帶, 並打一帆索結; 此時結的活動端為一繩套,應用鉤環將其扣入腰上尼龍帶, 以防帆索結鬆弛.
因市面上安全吊帶種類繁多,用安全吊帶者應依個人所擁有安全吊帶的廠商建議繫結法繫結. 不管使用何種安全吊帶必須記住一個重要的安全原則: 一定要用登山繩直接穿過尼龍帶式安全吊帶後打結, 絕對不可用鉤環繫連登山繩與安全吊帶之間.
以前結隊常用登山繩直接繞過腰部, 這種方法雖不需要鉤環, 但繩索細, 墜落時所產生的震盪力不但作用於局部, 同時會深陷肌膚, 會嚴重地傷及墜落者. 在沒有吊繩, 尼龍帶及安全吊帶的情況下, 最好的繫結法是將登山繩穿過褲子的皮帶環後打一帆索結.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登山繩固定在褲子上, 不易摩傷肌膚, 同時人工攀登時攀登者等於坐在褲子上, 而不必完全依賴繩索.


1. 胸腰安全吊帶的利弊

上述的結隊方法登山繩都是繫於腰上, 但在歐洲許多地方喜歡將登山繩繫於胸部. 主要的原因是避免墜落時頭下腳上懸吊在半空中. 不過事實上二種方法各有其缺點:
腰部繫結法的缺點: 這也是一般座位式吊帶的缺點, 主要是墜落後會頭下腳上倒裁懸吊著, 同時脊柱及筋骨也可能會受傷.
胸部繫結法的缺點: 墜落後制動所產生的震盪力直接作用於胸腔及脊柱. 又因胸腔受繩索或吊帶的壓迫致使呼吸困難. 同時胸肌及背肌也受到壓迫, 使墜落者無法做自救動作. 另一最大缺點是墜落者的身體(尤其是女性)很容易滑離繫結的尼龍帶或胸式吊帶而下墜.
綜合上述各點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全身吊帶; 尤其是負重在冰河地形運動更應使用全身吊帶.


四. 捆纏系統的認識

捆纏系統包括: 捆纏者的自我保險用固定點, 捆纏者本身, 登山繩, 繩上所打的結, 經過的鉤環, 錨樁, 岩楔等中間保護點及攀登者. 這系統上任何點,包括人或器材都有其使用及承受的極限. 一個攀登者的墜落所產生的力量, 不止是他身體的重量而己, 而是數倍於墜落者的體重. 由於能量迅速的轉變而產生可怕的震盪力. 這震盪力足以傷及墜落者及捆纏者, 也可能破壞捆纏系統上其他各點.了觸解各點極限後才知道如何做安全的攀登及有效的制動, 以增加攀登的安全.


五. 捆纏位置的選擇

選擇捆纏位置時名應考慮地形, 固定點, 捆纏者的姿勢及捆纏方向.
捆纏位置必須穩固安全, 避免可能有落石或雪崩等危險的地方. 找到安全位置後, 應設置穩固的固定點以完成自我保險. 捆纏者應儘量使自己舒適, 因捆纏者往往要保持某一固定姿勢很長的時間. 同時經驗告訢我們, 不管捆纏者有多好的保護或多穩固的固定點支持, 經過長時的不變姿勢, 如加上不舒適的位置時會嚴重地影響捆纏者的情緒而形成整個捆纏系統的弱點.
捆纏位置應保持適度的整齊, 暫時不用的裝備應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並固定好. 捆纏時繩索應展開垂下岩面或捲成整齊的繩盤, 以免被踼跘或糾纏打結.



1. 捆纏者保險(固定點)的設置

一個安全穩固的自我保險用固定點是必須的. 即使在最惡劣情形下所有其他的保護點(例如攀登路線上的錨椿等)都失敗了, 如有一個穩固的固定點,整個繩索隊的生命最後還可依賴此固定點.
固定點種類很多, 如當時有大樹或堅固的石柱等天然固定點最好, 如沒有則需設置人工固定點.



圖 B – 01-a天然 固定點設置: 以捆纏繩靠吊帶的一端彎成繩套,繞過物體(例如樹幹), 以雙股打一8字結扣上鉤環; 再扣入捆纏繩.----->


保險用固定點最好同時設置二個以上, 每個固定點必須穩固可靠且獨立, 不可互相影響, 避免使用同一條裂隙, 以防其中任何一點失敗也不致引起整個捆纏系統崩潰.



圖 B – 01-b 固定點設置: 連在固定點上夠環的繩結, 以8字結最牢靠, 栓木結較有調節性,捆纏者較易調節保險的繩索張力, 但務必小心變鬆弛或脫離鉤環.
a. 串連式多點固定點 – 當墜落時震盪力作用於一點, 雖有第二,三點保護, 但捆纏者己脫離捆纏位置
b. 並連式多點固定點 – 墜落時震盪力平均作用於各點, 較為穩固



固定點是整個捆纏系統的最終支點, 也是協助捆纏者穩固地佔在捆纏位置上, 以保護捆纏者不被拉離捆纏位置. 所以捆纏者在設置固定點之先,應判斷如果攀登者發生墜落時, 其可能墜落的方向, 也是捆纏者可能被拉動的方向. 然後設置一固定點在捆纏者之後, 使固定點,捆纏者與墜落方向成一直線. 同時固定點與捆纏者間的距離應儘量縮到最短, 且兩者之間的繩索也應撐緊, 以減少或避免捆纏者被墜落的震盪力拉離捆纏位置.
登山繩最好直接繫在固定點上(至少繫在其中一點), 這樣不但捆纏者與固定點之間多了一個強有力的連繫, 同時以防墜落發生時, 剛好捆纏者沒有多餘的登山繩, 此時墜落者可直接依靠此固定點而不致影響捆纏者的安全及行動.

2. 捆纏姿勢

捆纏姿勢有許多種,例如肩部捆纏, 腰部捆纏, 錨樁捆纏等等. 但經多年的嘗試與試驗, 在各種捆纏姿勢中以腰部捆纏為最佳.





a. 坐姿腰部捆纏:

這是最理想的一種捆纏姿勢. 捆纏者坐在捆纏位置上, 二腿左右分開, 以腳後跟或全腳掌抵撐住地面或其他任何可供利用的物體. 捆纏繩繞過捆纏者的腰部並以雙手握住. 這樣的姿勢不但重心低, 而且以三點支撐十分舒適穩固. 有時在某種情形下捆纏者無法伸展雙腿抵撐其他物體, 例如在很小的岩階上, 捆纏者可坐在岩階上並使兩腿垂下靠岩面; 如有可能最好有大樹或石柱等擋在兩腿之間以增加捆纏者的安全, 此種方法常用於上方對下方捆纏時用.
坐姿腰部捆纏也是冰雪地捆纏的最理想方法; 捆纏者可用腳在雪地上踩出一個座位, 坐下後兩腿前伸, 並用腳後跟踢進雪裡, 使前伸的腳掌抵撐住雪堆以增加姿勢的穩固性. 如有雪椿或雪地固定板做捆纏者的保險固定點時, 則更加穩固可靠, 可大大減少通過雪橋的危險.



圖 B – 02-a坐姿捆纏: 捆纏者穩固的以三點支撐






b. 站姿腰部捆纏:

這用於極小岩階或陡峭冰壁上. 當捆纏者無法坐下時採用. 因捆纏者的重心提高, 又沒有三點支撐所以穩定性較差. 採用此姿勢時捆纏者應設置一個十分穩固的自我保險用固定點, 以加強捆纏者的安全. 立姿用的保險固定點應設在高於腰以上的位置, 如設置太低捆纏者會被墜落的力量拉離其原捆纏位置, 這種固定點就失去其對捆纏者保謢的價值.


圖 B – 02-b 立姿捆纏: 捆纏者背倚靠岩面兩腳扺撐, 固定點高於捆纏者腰部. 十分穩固.


圖 B – 02-c 立姿捆纏: 捆纏者站在牢固的物體後面. 非常穩固.


圖 B – 02-d 立姿捆纏: 捆纏者站立, 雖所用固定點高於捆纏者腰部, 但穩固性不高.


圖 B – 02-e 立姿捆纏: 捆纏者站立, 雖所用固定點低於捆纏者腰部, 但穩固性極差.


c. 懸吊捆纏:

這是坐姿腰部捆纏的變化使用, 通常用於陡峭岩壁無法實施正常的坐姿腰部捆纏或立姿捆纏時採用. 捆纏者可坐在馬鐙, 安全吊帶或捆纏吊帶上, 上半身微向後傾, 兩腳踩住踏足點上或其他任何可支撐的地方, 例如馬鐙等, 以增加穩固性. 捆纏者的自我保險固定點應與其支撐用固定點(即懸吊身體重量用的固定點)分開設置, 最好不要在同一裂隙上. 以備任一固定點失敗脫落時還有另一固定點可支撐.


圖 B – 03 懸吊捆纏---->


3. 捆纏方向

在理想的情形下墜落者所產生的震盪力應作用於捆纏者抵撐地面的兩腿之間, 並與其自我保險固定點成一直線. 所以捆纏者進入捆纏位置後應面對著預期的墜落方向, 並在其正後方設置自我保險用固定點. 不過事實上大家都瞭解實地情形並非都能合乎這個理想. 往往捆纏者所能找到的捆纏位置並不能面對攀登者可能墜落的方向. 此時應設置一個捆纏點, 例如石柱, 大樹幹, 錨樁, 冰樁等, 使墜落產生的拉力方向成一定向; 而捆纏者剛好能正面對著這一定向作用力. 攀登時登山繩經此捆纏點到達攀登者身上. 事實上這個捆纏點也就是攀登者開始攀登時所設置的第一個保護點


六. 捆纏要領

捆纏依上邊述的要領選擇好捆纏位置, 並設置固定點以完成自我保險後, 將連繫在兩人之間的登山繩繞過腰部並以雙手握好. 為了保持繩索在原位置上, 可用鉤環在制動手邊將登山繩扣入腰吊帶上. 以一手操握在連繫攀登者的繩索謂之”導向手”, 此手主要是感覺繩索的鬆緊度, 並協助收放繩索. 另一手則稱之為”制動手”, 主司”制動”, 以停止攀登者的墜落. 左右手皆可為導向手或制動手, 視攀登方向而變化, 並沒有一定. 一般來說自我保險應與攀登方向同側. 捆纏時雙手必須隨時握在繩索上, 除了攀登者呼叫出”脫離捆纏”外, 捆纏者的制動手不管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可離開繩索.
捆纏者在捆纏位置準備就緒後, 如對捆纏位置及姿勢沒有信心時, 可要求同伴加以檢查. 其要領應按一,二,三順序,逐次加力於繩索, 不可驟然用力, 以免將捆纏者拖離捆纏位置.
攀登時捆纏者應依攀登者的需要逐漸傳遞或收回繩索, 使二人之間的繩索保持適度的張力. 當攀登者向前(上)攀登時捆纏者應依攀登速度慢慢放繩, 使繩索在兩人之間保持微彎的形狀, 足夠給攀登者沒阻力的帶上去, 而不妨礙攀登者的行動. 如果繩索太過鬆弛或攀登者朝著捆纏方向移動時, 捆纏者應慢慢收繩. 如是第二名攀登者向上攀登時, 兩人間的繩索應稍微收緊, 不須有鬆弛現象, 但也不是用繩索將攀登者拉上岩壁.
放繩時制動手保持原位, 輕握在繩索上; 用導向手依攀登者需要遂漸送出.
收繩動作較為複雜, 其要領如圖 B-04. 導向手沿繩索向前伸直握緊繩索, 身邊制動手向前推拉繩索, 同時導向手也將繩索向身體方向拉回, 直到制動手伸直為止. 此時繩索由制動手握緊; 導向手由腰部附近沿繩索向前伸直, 伸到超過制動手為止, 然後制動手將繩索交與導向手, 使導向手同時握緊兩股繩索. 制動手則沿繩索縮回身邊附近原來位置後握緊繩索. 制動手握緊繩索後, 導向手鬆開制動手所握之一股. 此時又回復到另一次收繩動作的開始. 如此反覆動作直至繩索收到所需的鬆緊程度為止.
上述收,放繩索的動作應平緩收送, 不可驟收或驟放. 同時不管任何動作, 雙手必須保持隨時都握在繩索上. 練習時應注意, 雙手絕不可離開繩索.
切記, 制動手由前方收回時不要太接近身邊, 以免在收繩時發生墜落而無法採取有效制動行動.


圖 B – 04 捆纏要領:
a. 導向手拉回捆纏繩, 制動手向前推
b. 制動手伸直後, 導向手沿捆纏繩向前滑動.
c. 導向手伸直後, 制動手將捆纏繩交與導向手握緊
d. 導向手握緊雙股捆纏繩後, 制動手沿繩縮回身邊.
e. 重複 a-d的動作
f. 墜落時制動手的動作



七. 墜落制動

由前述”捆纏系統的認識”中我們知道墜落所產生的震盪必作用於整個捆纏系統上的各點. 墜落距離愈長所產生的震盪力也愈大, 墜落者受傷的程度也愈嚴重, 因此一有墜落發生必須馬上採取最迅速的有效行動以減少墜落距離.
墜落發生後一切動作全靠捆纏者一人, 他必須馬上先用制動手將繩索帶到身體另一側(即導向手之一側), 並緊握繩索; 同時放開導向手, 並用導向手抵撐地面或其它任何可支撐的物體. 這個制動最重要的關鍵是制動手的動作; 制動手應先將繩索帶到身體的另一側後再握緊繩索.


圖 B – 05 正確與不正確的制動動作


過去登山繩的質科較差(例如馬尼拉蔴), 沒有延伸性,容昜脆斷. 為了達到制動而不破壞繩索及傷害墜落者, 必須採用所謂的”動態制動”; 即捆纏者不能馬上實施制動, 必須讓繩索在手中滑動一小段, 以達到逐漸停止墜落. 但目前合格的登山繩(合乎UIAA標準的登山繩)己可不必再實施動態制動. 如墜落距離短, 捆纏者可以馬上將墜落者停住; 如墜落距離長, 捆纏者仍照常迅速實施制動. 此時繩索會自動地在緊握的制動手中滑動, 這就等於過去所用的”動態制動”, 不過當繩索在制動手內滑動時捆纏者絕對不可驚慌, 必須保持鎮靜, 制動手不可鬆懈, 且一直維持其制動姿勢, 一直到完成制動為止. 同時UIAA認証的繩索在重力下有一定的延伸性, 這延伸性有消化震盪的避震器作用.
繩索在制動手內滑動的原因是墜落的震盪力太大, 捆纏者暫時無法控制. 但如捆纏者保持原姿勢, 這震盪力很快就會被消粍掉, 而達到制動目的. 在制動手邊扣入腰吊帶的鉤環此時等於多了一個保險, 以防制動手失去控制.


八. 連絡信號

為了攀登安全及效率, 捆纏者與攀登者之間應有很好的連絡信號. 下列信號目前己普遍被採用. 呼叫應大聲清晰, 尤其在大風中或看不見對方時更應小心. 不過在這種情形下應縮小攀登距離. 如在擁擠的攀登練習場練習時, 為了避兔誤聽別人信號, 應在呼叫的信號前加上隊友名字. 在某些情況下呼叫信號不適用時應改用啞號, 例如抖動繩索等, 因目前沒有任何統一啞號, 所以隊員在需要時臨時規定, 以簡單易辨為原則, 但必須一致才不會混亂.
呼叫的連絡信號如下:



九. 墜落發生後的處罝

墜落發生的第一件事是馬上採取制動, 以停止墜落者繼續墜落. 制動後因狀況不同有下述各種處置方法:

墜落者沒受傷時 –
墜落者可能會自己擺盪回岩壁, 並告知同伴他的狀況, 然後決定繼續攀登或是暫時移到安全地方休息. 如在地形許可下, 又有足夠繩索時, 捆纏者也可將墜落者垂降到安全的地點. 如果墜落者當時沒有使用座位式安全吊帶, 且直接懸吊在腰上時; 應先將吊在腰部的繩索或尼龍帶移開肋骨部位, 以免繩索壓迫橫隔膜, 引起呼吸困難導致窒息而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如墜落者無法迅速移到安全地點時, 為了避免上述危險, 應迅速取出一尼龍帶環, 先將一端套在一隻腿上, 然後繞過捆纏繩靠上半身之間, 再將另一端套入另一隻腿, 以形成一簡單座位式, 將自己吊坐在捆纏繩上, 以保持上半身向上.



圖 B – 06 墜落後的處理



墜落著如失去知覺或受傷時 -
捆纏者應將墜落者垂降到安全地點. 首先用一吊繩以導向手在捆纏繩上打一普魯斯結, 並用鉤環將吊繩另一端扣入固定點上, 使捆纏繩繫結於固定點後, 捆纏者慢慢鬆放制動手, 使墜落者的重量漸漸移到固定點上, 此時捆纏者可脫離捆纏位置, 並加強固定點後, 應馬上採取搶救行動. 例如向外求援或尋求他人協助, 或自己搶救皆可.



圖 B – 07 墜落後捆纏者用普魯斯結固定捆纏繩的處理方法




十. 捆纏器

目前市場上有各式捆纏用具, 例如捆纏板, Figure 8等, 此種裝備雖簡化了捆纏作業, 但也有許多弊病. 捆纏器的使用使整個捆纏系統多了一樣東西, 也多增加了一個弱點, 多增加了一個錯誤及失敗的機會. 同時也使攀登者多了一樣裝備要帶, 及一些技術要學; 也使攀登程序複雜了許多; 也使初學者養成依賴工具的習慣, 並往往會使初學者放棄原有基本技術, 以致萬一此工具遺失或忘了帶時而無法實施正確捆纏. 當然對一個有良好基本技術及經驗的攀登者來說, 使用捆纏器會有許多幫助. 對初學者來說良好基本技術的養成及經驗
為了使一般攀登者了解捆纏器用法, 特將最普遍的捆纏板用法簡單介紹於下 :
捆纏板是一種鋁合金的金屬小板, 板上有一或二個長方小孔, 孔的大小有兩種, 分別適用於直徑11公釐及9公釐的繩索. 一般兩個開孔的捆纏板多用於雙繩, 所以開孔多適用於9公釐的登山繩. 但也有一大一小兩個開孔在同一捆纏板上,這種捆纏板可用11公釐也可用9公釐登山繩, 或同時甪11,和9公釐兩股登山繩. 開單孔的捆纏板大都適用於11公釐的登山繩.
捆纏時捆纏者依基本要領設置固定點, 設定捆纏位置後登山繩並不繞過捆纏者身上, 而是將登山繩折成繩套穿過捆纏板的開孔後, 將此繩套扣入預先扣在胸吊帶或錨椿的鉤環上. 收放繩時, 捆纏板離開鉤環, 使繩索可以來回活動於捆纏板的開孔及鉤環之間. 制動時, 兩手分別將繩索向兩反方向拉, 使捆纏板緊貼鉤環, 此時繩索在捆纏板與鉤環間產生極大摩擦力而無法自由活動, 即達制動目的(圖 B – 08-a). 此種捆纏板較適同於錨樁的捆纏固定上. 其他如Munter Break(圖 B- 08-d) 則適用於胸式安全吊帶.



圖 B – 08-a捆纏板及其用法


圖 B – 08-b,c 各種捆纏器及正確用法


圖 B – 08-d Munter Baker捆纏器用法.



十一. 捆纏練習

捆纏技術是攀登時生命的保障, 每個攀登者都應熟練各種捆纏方法及要領, 尤其制動技術更要做的迅速正確. 最好的捆纏訓練法是利用捆纏訓練塔. 其設置如圖 B-09.
一條拉曳索及捆纏繩與一重錘連接,用一錨樁或金屬桿當插梢, 固定重錘於拉曳索上. 此錨樁的一端連接一控制繩, 此繩一拉錨樁可脫離其原位, 使重錘脫離拉曳索而往下墜. 這重錘代表著攀登者. 練習時, 捆纏者依捆纏要領完成自我保險並呼出”攀登”口號. 另一人拉動拉曳索使重錘徐徐上升; 就如攀登者向上攀登一樣. 捆纏者依捆纏要領收,放繩索. 操作控制索的人等一有機會即拉動控制索, 使錨樁脫離其原位, 重錘即脫離拉曳索往下墜, 並大喊” 墜落!”; 此時捆纏者應依制動要領迅速採取制動.


圖 B – 09-a捆纏塔重錘的結構及設置


圖 B – 09-b 捆纏塔的設置



十二. UIAA捆纏法

為增加登山者對捆纏法的認識與比較, 特別介紹UIAA攀登安全委員會所推薦的捆纏法(註一)做為參考.

UIAA雖屬全球性的國際登山會的聯合組織, 但其活動及最具影響力的會員大部份在歐洲, 所以其推薦的方法也是最具歐洲特色的技術.

UIAA所推薦的是動態捆纏法; 其方法是基於下列假設:
1. 是領隊(第一名)的墜落(體重80公斤).
2. 是完全的墜落, 在攀登者與捆纏者之間沒有設置任何中間保險固定點, 其墜落係數為2.
3. 或是不完全墜落, 在攀登者與捆纏者間設有中間保險固定點, 其其墜落係數等於或大於0.2, 且每隔3-4公尺設一個保險固定點.
4. 捆纏者正確的完成捆纏, 使甪兩個以上保險固定點, 其中一點高於另一點, 且都高於腰部. 捆纏者與固定點之間距離縮至最短.
5. 用經過UIAA驗証過的標準登山繩.
6. 每個隊員都有足夠的經駱.
7. 墜落後捆纏者與墜落者都保持清醒.
此捆纏法的設置, 最多只需一個錨樁當捆纏固定點及一個UIAA驗証的安全鉤環.
捆纏繩打半個栓馬結(圖 B-10-a)後套入鉤環, 然後再將鉤環扣入錨樁或安全吊帶上.操作時兩手各握在鉤環兩側的繩索, 但手不能太靠近鉤環, 以便墜落時手與鉤環間有點距離. 制動時以雙手各握緊繩索, 但不需握的太緊, 應讓繩索在手中能稍微滑動一小段, 以實施正確的”動態捆纏”.


圖 B – 10-a UIAA捆纏法



另一種方法亦常用於歐陸, 是捆纏繩自繞2-3圈後扣入鉤環, 再加入捆纏固定點(圖 B-10-b). 此法需相當時間的練習, 其最大缺點的交叉, 墜落制動時會因繩索摩擦力所產生的高溫而磨損繩索. 所以筆者並不推薦此法.



圖 B – 10-b 繩索自纏捆纏法





註一 : 參考UIAA Bulletin – 197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