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山難搜救技術

-
.

山難搜救



每一個登山者在山野活動期間,都應該有個心理準備;準備隨時介入各種不幸狀況的發生.這個不幸狀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別人.而每一個參與山野活動的人,都有一種很自然的「義務」,那就是「互助」.這不但是同隊間隊友的互助,就是他隊的人有任何不幸事件發生或需要任何幫助時,也應該義不容持辭地自動加入救援.所以在這種高度的共同責任需要下,每一個登山者應該熱悉各種緊急事件發生的處理方法及程序.


當一個意外事件發生之後,首先必須先決定的一件事就是是否需要請求外援,或是利用現有人員開始行動即可。如請求外援,即將耽誤許多時間.並動用大批義務救難人員.一個隊如懂得如何保留並利用整個隊的實力,有時僅少數幾個人,利用普通登山工具臨時做成各種安全器材,即能迅速而有效的完成一個困難的救難工作.所以本篇山難搜救是專討論小隊(四至六人)的搜索救難工作.

在採敢任何救難行動之先,必須要謹慎小心地考慮各種措施,寧可稍遲慢幾分鐘也不可盲目衝動地採取行動.因採取錯誤行動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帶來”雙重山難”,連救難人員本身也遭難,假設有人在山中與同伴失去連絡,此時整個隊不必馬上分開去找.首先將所有狀況發生的可能性澈底而冷靜地想一下,並事先安排每件該做的事,包括每個隊員在可能預抖到的狀況下,該做些什麼處置或完成某些準備,這些都必須先交待清楚,一直到整個搜救工作結束.如果在一個隊中沒有一個”正式”的隊長時,在緊急狀況發生後,應馬上推選出一位來負責指揮一切,一但被推選的人接受此一任務後,其他一定要服從他的決定與指派.當然當隊長的也應把別人的意見納入考慮,不可太過獨斷.請記住一個重要原則:一個成功的救難,需要高度的智慧,卓越的領導能力及嚴格的紀律.

在狀況發生後,每一個人都應保持冷靜,唯有泠靜下來才能詳細的考慮,週密的計劃,把整個狀況做個泠靜的分析:受難者可能受傷的嚴重性,時間,日期,地點(地區),出事點到達’路’的距離及地形,身邊有多少人及其技術能力,全體隊員目前的心理及身體狀況,隊員的經驗,裝備,食物和急救器材等.然後再決定如何採取救難行動.在行動之先隊長應將其身邊的人組織起來,分別派遣工作,分派完後立即展開搜救.如果隊長覺得他這隊人數太少,力量不夠,或需要醫葯幫助及其他特殊裝備時,應立即派人出去請求救援.其他留在出事地點待援的人,應儘可能設法使受難者及自己在待援期間過的安全舒適.要注意保暖避免風吹及打溼.

這裡所介紹的技術是用登山者手頭所攜有的基本攀登工具為主.例如登山繩,鉤環,吊繩等.
這些技術可運用於小型救難隊,或是前進救難小組,或是登山者在沒救援情形下自救用.


搜索

一. 搜索時機

通常情形搜索行動不必馬上展開因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迷路後他很可能會沿著自己足跡退回原路.幾小時後又可歸隊.如果這迷失的人身體狀況良好,有經驗又有好的裝備及生存技能,而所經過行區域沒有使人受傷的可能時搜索行動甚至可延至第二天.

不過在另一種狀況下卻不能延誤.例如迷路的人可能是在峻峭而危險的岩石地形,或有裂隙的冰河地形,或是這人身體狀況不佳,有糖尿病,極度疲勞,沒有經驗,或是很差的裝備,這時必須馬上展開搜索行動.相同的,如有一個繩索結隊迷失於困難地形,或是一個暴風雪之後,或是在有雪崩情況下,這也不能遲緩必須馬上採取行動.

二. 搜索方法

有三種搜索方法,一個小搜索組,只能沿著路徑做有限度的”匆促搜索”.如有六人左右,即可做”週圍搜索”,更大的隊伍.如發現上述兩種方法都無效時,可在相當的地區內做徹底的”面搜索”.不管採用何種方法搜索,在行動開始之先,每個人都必須知道整個計劃.如果隊伍是分開成數組時.每組都應該知道其他組的方位;並事先統一規定,組與組間,隊與隊間的連絡信號或連絡頻率及時間.連絡方式很多,除無線電外,有有音響連絡如呼叫,哨音;有光訊連絡,如煙幕.反光鏡,或信號燈等,這可視各種情況交替使用.同時所有隊員必須知道集合的時間與地點,不管天侯如何,任務是否達成,都應在所規定的時間內趕到預定的會合點會合.

1. 匆促搜索

搜索者為了安全通常以二人同行,或者為了擴大搜索範圍,必須分開單獨行動時,每兩人間的距離至少要保持在聽力所及範圍之內.在這種安全原則下,一個二~三人的搜索小組,所搜索的範圍僅是一條狹窄的帶狀地區.其所產生的效果當然不會太大,最好的運氣是失蹤者剛好在你的搜索帶上,所以正確的判斷是相當重要.一般在山區失蹤的人其錯誤原因,可能是走錯了一個相似的谷地或稜線而迷失.所以必須先搜索最有可能性的地方;例如易誤認的谷地或稜線的出口.如這些地方找不到,搜索組應退回原處,沿著原來的路線,往回搜尋.注意辨認各種跡象看能否查出失蹤者可能徘徊的地方.如果有所發現的話,搜索者應迅速地沿著最有可能的小徑或方向,尋找失蹤者可能留在雪地上,泥土上,砂地上,或倒在地上樹幹的足印.當有這種足跡斷斷續續地顯現出來時,整個搜索組應扇形展開,擴大間隔,增加搜索面,並互相有規則地呼叫,每呼叫一回應停一下,聽聽看有沒有失蹤者的回音.如此持續數小時後,如仍沒有一點線索時,應回到原來地點,並設法請求外援.

2. 周圍搜索

周圍搜索的方法是垂直截取失蹤者的蹤跡及其預期的方向,也就是搜索方向與失蹤者的可能路線成九十度.隊長派遣數組沿著不同的等高線搜索,當其中的任何一組發現任何”可疑的”足跡後,馬上以信號通知上面各組停止活動.因這樣可幫助證朋是否失蹤者留下的足跡及判斷其方向.這個被認為”有希望”的足跡被發現後應好好保留著,並標上明顯標誌;如樹枝,石堆或其他適用的東西皆可.然後搜索者應距離這足跡數尺外,沿著足跡方向繼續搜索;不要直接踩在足跡上,破壞足跡或混亂了地面使足跡不易辨認.當這個小組在追蹤足跡時,其他的各搜索組最好停止活動,留作預備隊,保留隊員實力,不作不必要的消耗.如果足跡消失,只要是判斷正確,這足跡還有被再發現的可能,所以搜索者應具耐心.如果地形變的複雜而無法判斷其正確方向時,可同時搜索數個較有可能的路線,此時可將搜索小組再分組或調用保留的預備組來支援.

3. 面搜索

如果採用上述兩種方法而無法發現任何足跡,或是在登山者常通過地區,足跡混雜無法辦認時,應採用”面搜索”,這時需要一個龐大而組織嚴密的搜索隊.
隊長首先決定搜索區城,並將這個區域劃分成數個小區,就如棋盤.然後再把每二~三人分成一個搜索小組,分派在每一個大小適當的區域裡.這小區的劃分法可利用天然界線或依照地圖的方格線劃分皆可.當每一搜索小組到達指定區域後,馬上採取周圍搜索法搜索.如周圍搜索法無效時,只好採用”嚴密搜索”逐尺逐寸在指定範圍內有秩序地來回搜索.
有時在搜索初期,需要加大搜索範圍,此時需要大量招募人員及雇用無線電,飛機及直昇機等.人與物一多容易混亂,所以需要有嚴密組織的搜索隊才能掌握,尤其連絡,裝備,糧食補給等更為重要.


當意外發生時


當搜索人員發現有意外發生時,最重要的是鎮定.當然搜救人員應迅速到達受難人員位置,採取救難行動,但並不是去製造另一個意外事件.盲目衝動容昜引起另一個意外.所以在行動之先,必須考慮該如何採取行動,要採取何種行動;那條最佳路線接近傷者,隨時注意安全.尤其在有落石或雪崩危險的地匡更應加小心.如傷者處在極困難地形時,只需派遣2-3人降到傷者的位置即可.有時傷者處在聲音,視線達不到的地方,如冰河裂隙內,這時搜救人員在出發(下降)之先應決定好信號及動作.
救難人員不管探取何種方式的救難,都隨時要注意到捆纏及保險,尤其在混亂衝動時更應加注意安全.當救難人員到達傷者的位置後,一有可能馬上採取急救措施-止血,方人工呼吸,休克的恢復,骨折的處置等.如有危險迫在眼前,這會迫使救難人員馬上移動傷者到有遮避的地方.雖然在許多情形下很難判斷到底出事地點危險或移勤傷者危險,但當您決定移動傷者時,必須使用各種有效安全措施,以免再度有人受傷.在移動傷者之前,一定要確認傷者沒有任何頭,頸及脊椎的受傷.
對傷者應小心照顧,萬一您有其他特殊原因必須離開而獨自留下受傷者時,即使是短暫的幾分鐘,也必須將傷者綁好固定在安全地方.因常有許多傷者,當他被單獨留下時,會有許多怪異的悲觀思想及無理性的動作.為了安全起見,救難人員或其同伴最好將他固定好,不讓他有任何自由活動或解開繩索的可能.但也要注意不要讓他有任何不舒適的感覺.


傷者運送法



壹. 傷者拉曳法


出事地點如在峭壁上距峭壁上方較近,且由上方接近較易時,救難人員由上方垂降,且可用拉曳法將傷者運離現場,而不必垂降很大的距離.至於現場情形用垂降,或拉曳,那種較方便,安全,視當時情形而定,並沒有定則.下列介紹拉曳的方法。
這是個完全用鉤環及繩索組成的’z’型拉曳系統.先在峭壁上方設置一個固定點(a),將拉曳繩扣入此固定點的鉤環內(最好用二個固定點並排, 固定二個鉤環,這樣繩索較易滑動).再用一短的吊繩,以普魯斯結(a)打在通往傷者的拉曳繩上;此普魯斯結應儘可能的距固定點(a)遠一點(愈遠愈好);另用一鉤環扣入此普魯斯結上的另一端(如圖 壹.A).再將拉曳繩的另一端(A)扣入此鉤環內.


圖 壹.A------------>

另外在原固定點附近設置另一固定點(b),以吊繩在拉曳繩上(靠傷者一端)打一鉤環普魯斯結(b),吊繩另一端則扣入第二個固定點(b)的鉤環.
拉曳的方法是沿著拉曳繩(A端)方向(如箭頭所示)拉此繩索.直到普魯斯結(a)上的鉤環到達固定點(a)時,將固定點(b)上的鉤環普魯斯結拉緊產生固鎖作用,使拉曳繩固定於原位,不致下滑,然後空出拉曳的雙手,並慢慢鬆開普魯斯結(a),並將它往下移,使其儘量遠離原固定點(a).接著做第二次拉曳.
此種方法在理論上應該有3:1的機械利益,也就是說只需三分之一的力量.但由於鉤環的摩擦力太大,所以事實上有1.25 : 1.譬如傷者為200磅時, 拉曳者要用一六0磅的力量.如果救難員攜帶滑車時,可用滑車代替第一鉤環(a)及第二鉤環(b),這樣可減少許多摩擦力;約有2 : 1的機械利益,約可省一半的力量.
圖壹.B 是應用此法於冰河裂隙救難.其與岩壁設置不同之點是固定點的設置與峭壁邊緣的繩索保護法.圖壹.C與圖壹.D是應用Jumar攀昇器及滑車所組成的z型拉曳系統.如果沒有Jumar攀昇器可用普魯斯結代替.圖所示固定點並不完全,實際應用時應加強以確保安全.


圖壹.B-------------->


圖壹.C ------------>


圖壹.D ------------>


貳. 橫渡法


在峽谷或崎曲不易垂降地區可用繩索吊橋橫渡法運送.因這種橫渡法設置相當複雜,除非有數位傷者需要同時撤離現場,而該也把電地區有良好的橫渡固足定點的設置條件.且其它運送法不易實施時,才使用繩索橫渡法.
繩索橫渡法的設置與”繩索吊橋橫渡法”的設置法相同(詳述於’攀登技術’).
運送時, 傷者應先完成運送準備,座姿或臥姿均可,視傷者的傷勢決定.
座姿時以二條吊繩成雙股結成座位式(請參閱’特殊地形運送法),然後以兩個鉤環扣入橫渡索,此兩鉤環開閉桿應在相反方向,並由橫渡的兩邊加以捆纏.臥姿時可應用繩網擔架或硬式擔架(請參閱’特殊地形運送法),首先將擔架分成二個支點支撐,每個支點各將吊繩用二個鉤環扣入橫渡索,且在此兩支點間加一吊繩(s),此吊繩應扣入掛在橫渡索的鉤環,使兩支點在拖曳時保持一定距離.再分別由橫渡的兩端加以捆纏.如(圖 貳.A)此兩捆纏繩一為拉曳繩,是擔架橫渡的動力,另一為制動繩,控制橫渡速度,並拉回拉曳繩,以便第二次運送. 如有滑車時可用滑車代替雙鉤環,以減少摩擦力.

圖 貳.A ---------->



叁. 非特殊地形的傷患運送技術


非特殊地形的運送即是在陟坡或一般山地小徑的運送法. 這種地形的運送法甚多,在此介紹下列四種.

一. 雪屐(ski)擔架.

用一付雪屐或二支長木棍,二件夾克,外套或套頭風衣(Anoraks);二個背包.如用夾克將雪屐或木棍穿過袖子,再將夾克的前面有扣的翻過雪屐並扣好所有扣子或拉上拉鏈(圖參.一.A),如用套頭風衣時,則將袖子翻進衣內,然後將雪屐穿過袖子.運送時將雪屐二端穿過背包的揹帶運送.

圖參.一.A -------->



二. 雙人木棍座位

如圖(圖參.二.A),這是種最好的方法運送少數受難者走一長距離.尤其是有幾組人互相替換時更為輕鬆,但用此種方法時應注意,道路必須夠寬,約能容下三人並肩而行才可以.
以二支滑雪桿(ski poles)或樹幹綁在起,二端同時穿過二個救難員背包的揹帶.傷者坐在二救難員之間.傷者坐的地方可用多餘的衣服襯墊.

圖參.二.A ------->

三. 單人木棍座位

如(圖參.三.A),這是短距離最好的運送方法,尤其是在某些地區不適合雙人木桿座位運送時,可用此法.但救難員一定要夠強壯才行.
用一付滑雪桿(ski poles),或木桿,或長的冰斧穿過救難員背包的揹帶.此揹帶必須用吊繩加強,以防中斷.背包也必須將裝備拿出來,只剩下空袋及一些鬆軟衣服.木桿的兩端也墊上衣服.傷者兩腿坐在桿上,雙手抱救難員的脖子.

圖 參.三.A ------->

四. 背包座位

如(圖 參.四.A 和 B),這種方法可代替單人木棍座位.用一空的背包,在靠底端的兩邊各開一呎長左右的洞,使傷者雙腿穿入背包由兩洞伸出,就像穿褲子一樣, 傷者是坐在背包內,然後由強壯的救難員背負.

圖 參.四.A ------->


圖 參.四.B ------->

.

肆. 特殊地形的傷患運送技術


繩結及臨時救難工具

一. 繩結:

繩結不但是登山者的基本技術,更是每個救難行動中最基本的工具.除一般常用的繩結外,有幾種在救難中常用旳繩結:方形結,八字結,栓馬結,漁人結,雙環帆索結,蝴蹀結,普魯斯結,鉤環普魯斯結,短座位式及胸結等.一般繩結已不再重述,下面僅介紹幾個較特殊的繩結.

1. 胸結及座位式(圖一.1):




胸結在較不困難的地形救難中,特別能發揮作用.因在這種地形救難時,常要拿下或繫上登山繩,有了胸結可省下許多麻煩.胸結也適用於冰河地形的結隊及在某些需要做斷斷續續捆的地形.
胸結的結法:用一條15英呎長1/4英吋直徑的吊繩,手握繩的1/3附近使繩的兩端相距4-5英呎左右;以手握之點置胸前(右手邊較長左手邊較短)將兩端分別由左右繞到背後交叉繞回胸前(此時左手邊較長右手邊較短),並在胸前打一帆索結;較長的繩端由胸前繞過左肩到背後在原來兩股上繞一圈(請看圖一.1a, 1b)再由右肩繞回胸前與短的一端八方形結或帆索結繫結好.然後用一帶鎖安全鉤環扣入胸結(圖一.1)此鉤環是連接登山繩用的.如使用胸式安全吊帶一定不能使用普通鉤環連接登山繩,應用三角鉤環或用登山繩直接與安全吊帶繫結(圖一.1c).
座位式的結法與繩索下降時的短座位式結法相同其用途除下降用外還可做救難座位式.圖一.1所示是短座位式之一種.


<------圖一.1a


















圖一.1b ----->



圖一.1c ---->


2. 普魯斯結(圖一.2):

普魯斯結結法多種,如圖(圖一.2a,b,c)所示. 這些不同的結法,都具普魯斯結的特性. 登山者可視情形變化使用.

圖一.2a,b,c ----->



3. 鉤環普魯斯結(圖一.3):

此結法是普魯斯結上加一鉤環下但提供了一個把手且在潮溼時比普通普魯斯結容易使用.

圖一.3 ----->


二. 繩索座位式:

1. 單繩索座位(圖二.1):

圖二.1 ----->


是用於單獨垂降尚能使用雙腿的輕微受傷者. 單繩索座位事實上是個雙環帆索結加一胸結繫於登山繩上. 結法如下:
先在登山繩的一端取八呎長結一雙環帆索結(圖二.1a,此為另一種雙環帆索結的結法);其雙環套於被垂降者的雙腿,為了防止被垂降者向後傾,用吊繩另繫一胸結.其結法是取一條十二至十五呎長之吊繩,手握吊繩1/3處,以手握之點打一普魯斯結在登山繩上,距普魯斯結六吋處打一8字結使兩股吊繩繫在一起,然後再將此八字結置被垂降者胸前.並依胸結結法(參看一.1胸結)完成繫結. 繫結好後將普魯斯結調節到適當位置.此即完成單繩索座位之繫結.
萬一吊繩不夠長時,可將吊繩兩端繞到背後交叉後直接分別由左,右肩繞回胸前.此時由肩部繞回胸前之一端,應先穿過八字結與普魯斯結間之二股中後再與另一端在胸前打一方形結或帆索結.

圖二.1a ----->


2. 雙繩索座位(圖二.2):

圖二.2 ----->


用於垂降無法實施單獨垂降,而需救難員背負的傷者.
其結法是用兩條登山繩,分別在兩條登山繩約八呎處打一雙環帆索結.在兩雙環帆索結上方約3-4呎處打一八字結,使兩條登山繩繫結在一起,並使兩雙環帆索結上下相距十六英吋左右.然後取兩條吊繩分別以上法(單繩索座位)各繫一胸結於兩股登山繩上此即完全雙繩索座位繫結.
運送時,受傷者先坐入上方的雙環帆索結,並繫上胸結.然後救難員坐入下方的雙環帆索結,也繫上胸結.在運送途中傷者往救難員應分別以繩索捆纏.
如果登山繩不夠用時也可先用一條登山繩.首先用一條登山繩完成單繩索座位的繫結,然後在雙環帆索結上方約三呎處打一蝴蝶結.再用二條吊繩以雙股結成雙環帆索結,另一端以鉤環扣入蝴蝶結.傷者坐入吊繩的雙環帆索結上,並繫上胸結.此即完成’單繩’的雙繩索座位.

三. 繩索擔架

1. 繩網擔架一(圖三.1):




這是用於極因難地形運送嚴重傷者或死者.此種擔架不但可用於垂降拉昇傷者,同時也可用冰喬或木捍穿過繩環當一般擔架括,或用手握繩環括.其結法:
用一條一百呎(約30m)長的登山繩或吊繩在距繩中點各十吋處以單結打一拳頭大的繩環(此兩繩環相距二十吋)然後由此二繩環為中心向兩端各打九個繩環.由中心向兩端算起頭三個繩環各相距二十吋,中間三個繩環各相距三十二吋,最後三個繩環各相距三十六吋.此時每邊各有十個繩環.將此繩環由中間起開始作十字交叉(如圖三.1a)編成一椎狀網,除繩環外兩端各留有六呎長繩頭,此繩頭將當串連繩環用.


圖三.1a ----->


傷者頭朝留有繩頭那端平躺在繩網上,然後用留下的繩頭或另用吊繩將兩邊的繩環串連繫結起來.二邊的最後一組繩環(即靠頭部的那兩個繩環)應分別由背後繞過雙肩回到胸前與到第二組繩環繫結
運送時頭部應用一條大手帕或衣服之類保護,並用吊繩綁好扣入運送的登山繩尾端的環.腳用另一條吊繩綁好,吊一端亦扣入運送的登山繩尾端的環.再用數條吊繩分別繫在傷者身體的各支點上(如胸,腰,臀,大腿,膝等)並調節吊繩之長度,使傷者得到最舒適的姿勢.最後將這些吊繩扣入運送的登山繩尾端的鉤環內. 繩網擔架上的鉤環及登山繩尾端的鉤環都應用帶鎖的安全鉤環.傷者被用繩網擔架掛在登山繩後,救難員應用另一條登山繩以單繩索座位及胸結繫好.而此兩條登山繩應以八字結繫在一起.運送時擔架的位置是橫置在救難員胸前.這樣救難員方能用腳將擔架撐離岩面(圖三.1b).如沒有足夠登山繩時,救難員可改用二條吊繩以雙股繫結一單繩索座位,另一端則繫於運送的登山繩上.

圖三.1b ----->


2. 網籃擔架(如圖三.2):

圖三.2 ----->


這是種相當理想的繩索擔架,不但可用於垂降,且可用一長桿挑著運送.結法如圖?,用一條75-100呎長的登山繩或吊繩;在繩一端打一單結形成一繩環.將此繩環置於傷者腳端,然後將繩索繞成”S”形彎曲於地上,把這彎曲的繩索調節成身體形狀及長度,形成上寬下窄.(圖三.2a)再將傷者移到繩索上後,將兩邊的繩套相互對穿(圖三.2b),此即完成網籃擔架.

圖三.2a ----->

圖三.2b ----->


繩索如夠長可增加”S”形繞的次數,使繩索之距離縮短,傷者在繩索上的受力面增加,這樣會使傷者較為舒適.
運送時頭部的保護及與登山繩的繫結法與上述繩網擔架同(圖三.1)

3. 繩網擔架二:

這是另一種繩索擔架.將一條150呎長登山繩置於地上.由繩的中點向兩邊各繞八個”S”形彎曲於地上.一共16個”S”形彎曲,其長度為傷者身長.取一端餘繩沿著”S”形,在每一繩套打一栓馬結使繩套成小繩環,同樣方法,取另一端餘繩繫結另一邊.
然後順著繩端走向,將兩端餘繩串穿過每個繩環後鎖緊繩環.
同樣的,繩網擔架上應壂上睡袋,衣服之類,使傷者較舒適.



圖三.3 ----->

四. 硬式擔架:

1. 木索擔架(圖四):

圖四 ----->


取兩隻剛砍下的樹枝長約十三十六呎(4-5m)平行置於地面其兩桿距離約與肩寬,另取兩短木桿,垂直固定在長桿上方(結法如圖四.1a),此二短桿的位置是,第一短桿固定於距長桿粗端約二呎處,第二短桿固定於距第一矩桿約為傷者身長處.取另一短桿在距第二短桿約一呎處固定在長桿下方(圖四.1b).再另取兩支較有彈性的樹枝其一端經過第三桿下方固定在第二桿上方(圖四.1b). 此兩支較有彈性的樹枝,是拖曳在擔架後面.其作用是減低運送時的震盪,增加平衡,減輕救難者及傷者的負荷及痛苦.最後再用一雪崩索或吊繩在兩平行桿上交叉編成一個網.使傷者頭朝第二短桿,躺在繩網上.運送時救難員將長平行桿的粗端分別穿過背包的揹帶,用肩膀承擔重量(圖四).

圖四.1a ----->

圖四.1b ----->


2. 木架擔架(圖四.2)

如在灌木林中這種擔架的製作甚為方便.只需砍取三支長樹桿及兩支短橫桿綁好如圖四.2再將小樹枝編在三平行長桿上即可.為了使傷者較舒適,應在擔架上舖上睡袋,睡墊,衣服等之類,較軟的東西.
如使用雙人運送時,可將一條較長的橫桿穿過兩救難員的背包帶,再將擔架固定在橫桿上,此即完成雙人運送.

圖四.2 ----->

五. 鉤環制動組:

捆纏在整個救難作業及傷患運送過程中是最重要的而制動組的應用可提供簡單有效的捆纏
同時制動組也是為了控制垂降運送的速度及降低救難員負擔的一種簡單設置.
目前市面上有各種制動工具例如figure 8等.但本文以簡單工具為主.



1. 單制動組(圖五.1):
先設置一個穩固可靠的固定點,用一吊繩成多股繫於固定點上,並扣入鉤環,使鉤環開口向上,再將垂降用登山繩彎成一繩套,由後向前穿入鉤環,使負重端在下方,制動端在上方.然後將第二個鉤環扣過第一個鉤環的兩邊,橫過繩套與第一鉤環成九十度交叉.第二鉤環的開閉桿應在內側,使繩索通過沒開閉桿的一邊,如將第二鉤環改用制動桿則方便許多.







2. 雙制動組(圖五.2)

其結法與單制動組相同只是將兩個制動組用吊繩或鉤環串連在一起.
雙制動組可承受相當大的負荷如同時垂降兩人時常(傷者及救難員),最好用雙制動組.

圖五.2 ----->
.
.
註: 此文發表於1970年代”野外雜誌”,由於年代不同,許多術語名稱也不盡相同,以下是中英對照.登山術語對照:
登山術語對照:
1. 捆纏 – Belay,確保(日語)
2. 鈎環 – Carabiner
3. 吊繩 – Sling. 通常是1/4英吋直徑的尼龍繩.
4. 帆索結 – Bowline knot
5. 平結或方形結 – square Knot
6. 栓馬結 – clove hitch knot
7. 單結 – Over Hand Knot
8. 固定點 - Anchor
.
.
參考書籍:
1. Mountaineering-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second edition) - by the Mountaineers
2. International Mountain Rescue Handbook - by Hamish MacInnes
3. Hazards in Mountaineering - by Pavlcke/Dumler
4. Mountain Rescue Techniques - by Wastl Mariner
5. Mountain Search & Rescue Operation - by Curtis W Casewit & Dick Pownall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