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攀登技術 - 錨樁與岩鍥基本技術

.
.
第八章 錨樁與岩鍥基本技術


所謂錨樁攀登並非完全依賴工具做為攀昇的手段,而是利用錨樁, 岩鍥等器材的設置,以及天然固定點,如石柱,樹幹等的利用,做為第一個攀登者的保護點,以減少攀登者的墜落距離.
一般來說,第二,三名的攀登者較為安全,因為有上方捆纏,即使墜落其距離有限,不會有太大傷害. 但第一名攀登時如沒設置中間保護點,其墜落距離將會是墜落點至捆纏者距離的二倍(圖 P-1).

圖 P-1---->



第一名向上攀登九呎,其墜落距離將會是十八呎. 如中設置有保護點,則墜落距離足墜落點至最後一個保護點間距離的二倍.所以任何保護點的設置,是將捆纏點帶近攀登者的身邊,以滅少墜落距離.

一. 基本錨樁技術


圖 一.A,B,C,D,E - U型錨椿
F,G - 岩栓(Expansion Bolts)
H - 圈環錨椿(Ring Piton)
J,K,L - 刃型錨椿
M - 軟鐵刃型錨椿
N - RURP 迷你錨椿
O - 掛鉤(Sky Hook)
圖 二.
P,Q - 大型錨椿(Bong)
R,S,T - V型錨椿
U - 薄式刃型錨椿
W,X - “Z” 型錨椿


1. 器材攜帶法

在攀登途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岩石裂隙,為了適應裂隙及攀登狀況的變化,就必需攜帶各種形狀及大小的錨樁, 岩鍥及不同長度的帶環,吊繩等器材,並且這些器材必須放在一個很方便的地方在攀登時隨時可取用才行. 一般器材的攜帶是用鉤環扣掛在裝便攜行帶上,(圖 P-2)以斜背(例如左肩右脅)方式背在肩上. 要避免同時鉤掛三個以上錨樁在同一鉤環內,因太多的錨樁在同一鉤環會使鉤環開閉桿不易打開,並且不易挑選適當的錨樁. 器材所放的秩序並沒有定則,一般是將同類放在一起,以大小秩序排列,這樣使用起來較為方便. 錨樁亦可用錨樁攜帶器(圖 P-2.a)攜帶.

圖 P-2 裝便攜行帶------>


圖 P-2.a 錨樁攜帶器------>


短帶的岩鍥可依錨樁鉤掛要領掛在裝備攜行帶上,長帶岩鍥則可掛在脖子上,岩鍥吊在胸前,以便使用時容易選擇. 如裝備過多,使用一條裝備攜行帶過於擁擠時,可用二條裝備攜行帶,分左右兩邊斜掛揹在肩上. 馬蹬可掛在脖子上,揹在背後或鉤掛在座位式安全吊帶的臀部位置上. 這些揹法及排放秩序並沒有絕對的定則,完全看個人習慣,以自己感覺最安全,最方便的方法為準.


二. 錨樁設置與拔取

1. 錨樁設置法:


釘置錨樁之前應先選擇一支正確而適用的錨樁. 一般來說,在理想的狀況下是用手可以將錨樁約一半的長度插入裂隙內,這支錨樁即可適用此裂隙. 釘置錨樁時,應以錨眼的外緣恰能抵住岩壁裂隙為最適當, 不要過於深入或釘置不完全. 如釘置過深不但錨眼為裂隙阻塞,無法扣入鉤環,同時也不易拔取收回; 如釘置不完全則錨樁容易脫落或彎曲折斷,這是十分危險的. 錨樁釘置的角度並沒有一定,理想情形下是與水平成向上仰約20-30度左右的角度. 除了垂直岩隙較有可能外, 並非所有岩隙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安置錨樁,因錨樁釘置的角度完全取決於岩石裂隙的內部結構. (圖 P-3)為錨樁在各種裂隙下的釘置情形及正確與錯誤的釘置法.

圖 P-3 錨樁釘置法---->




































一個攀登者不管他帶有多少種錨樁,往往攀到半途才發現他所攜帶的錨樁沒有一支適合當時的裂隙,不是太長就是太小. 如果太長而無法釘置完全,留有一部份在外面時,不可直接將鉤環扣入錨樁眼內,應用小帶環以雙套結繫於突出岩面的錨刃上,並緊靠岩壁;再將鉤環扣入此小帶環內. 此種方法雖然改進了原有的缺點,但仍無法承受太大的負荷,使用時仍應十分小心. 如果當時裂隙比身上所攜帶的小號錨樁大而又比大號錨樁小時,可同重疊法設置, 刃形錨樁可上下重疊,角形錨樁(如V型或U型)則需要背對背或成90度角重疊釘在一起. (圖 P-4). 為了適應當時裂隙,任何錨樁的組合重疊都可,只要能釘置穩固次達到承受最大拉力為準.當然這種重疊法釘置的錨樁其承受力仍然有限,所以不能當作承受墜落的主要保險點. 這只是一種變通的方法,以便攀登到較理想的地方設置較穩固安全的錨樁.

圖 P-4 錨樁重疊釘置法---->




如果裂隙寬而淺時,亦可用數支重疊,然後繫以小帶環;相同的帶環必須緊貼靠岩壁,以免錨樁脫落.
兩支錨樁重疊時,可同時用錨錘擊入,就如釘置一支錨樁一樣. 如重疊三支以上,應先留一支,等其他以先用手插入裂隙後,最後一支才由中間擊入.
錨樁釘置得是否妥當安全與岩石硬度及所選擇的錨樁是否合適有關,有時岩石中有鬆層或中間空隙,但表面上不易查覺(例如台北穹岩),所以在釘置之前先用錨錘敲擊岩面,如有鬆層或空隙可由聲音判斷出來.
錨樁釘置好後應加以檢查,尤其是釘置在垂直裂隙上更應謹慎檢查.
檢查時先用一鉤環將檢查索(或帶環)扣入釘置好的錨樁,用手沿著裂隙方向,上,下或左,右用力猛拉,或用錨錘輕輕敲擊錨樁,如有鬆動即不可使同,應另外釘置.
裂隙的選擇也相當重要,不要使用太過於風化的岩隙或曾彼使用過多次的裂隙. 裂隙儘量選擇在平面上,不要釘置在凹處,如釘置在凹處,不但不容易收回錨樁,而且因繩索彎曲增加磨擦門,影響捆纏效辛率 . 如果萬不得己必須釘置在凹處時,應利用帶環,避免繩索彎曲.
錨栓的釘置法與一般錨樁不同. 在釘置之先必須用鋼鑽打一小洞,此小洞大小深淺必須與錨栓同. 最好在鋼鑽上做一明顯記號. 其深度應與錨栓的擊入部份等長,但不包含楔形鐵片的長度. 打好洞後再將錨栓擊入.


2. 聲音判斷法

錨樁釘置的穩固程度可由釘置時錨錘敲擊錨樁所發出的聲音來判斷. 在理想的情形下,開妵釘置時聲音較低沈,隨著釘置的程度遂漸提高. 當釘到極限時(也就是錨樁眼抵住岩壁時)聲音最高.
如果錨樁釘入聲音仍然是低現,即是錨樁太小,不適用於這個裂隙. 如聲音做有規律的增高,但釘到某一程度忽然降低,這很可能是裂隙內部被高壓衝擊而破碎,所以這個裂隙也不能用.如果釘置的聲音一下子就增得很高時,表示這錨樁己達到最大壓力,己無法再釘入了,這是錨樁太大. 另一種情形是開始時聲音低沈,但在還沒完全擊入時聲音突然增到很高,並且再多敲擊幾次錨樁也無法再進入裂隙, 這表示錨樁太長己抵住裂隙底端了. 一般來說, 用聲音作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但也有許多特殊情形. 因敲擊聲與岩石硬度及錨樁材料的硬度有關. 鬆軟的岩石較易吸音,所以打擊錨樁時所發出的聲音不會太高; 如在很硬的岩石用鉻鉬合金的錨樁時, 其所發出的聲音一直是很高,使初學者不易辨認. 還有一種情形是與錨樁特性有關, 像Bong不管釘置得是否穩固,其聲音都一樣, 幾乎無法辨別. 最好的判別方法是多練習, 多用耳朵來衡量.


3. 錨樁收回

錨樁收回和釘置一樣需要很好的抸技術. 不但收回要快,有效率,且儘量不傷及錨樁及岩隙. 釘置者在釘置時儘量避免釘置在凹岩或岩角內, 以免收回者要大費手腳,浪費時間和體力.
刃形錨樁收回時可沿裂隙方向打擊錨樁, 先沿一個方向打擊,使錨樁做最大幅度的移動後,再用力多敲二,三下, 然後由反方向打回來, 同樣打到其所能移動的極限, 如此反覆打擊直到可用手取下錨樁為止.
角形錨樁的收回不必使錨樁作最大幅度的移動, 只要能夠沿裂隙方向做某一程度的移動即可取回.
有時錨樁己鬆動, 但仍夾在岩隙內無法取出; 此時可用一個鉤環將帶環一端扣入釘錨樁另一端套入錨錘柄,手握錨錘柄用力向外拉.另一種方法是用錨錘錘尖插入錨樁眼, 利用槓桿原理拔取.圖 P-5)


三. 岩鍥設置與取回

首先應選擇適當的裂隙, 最理想是上寬下窄, 然後選一岩鍥剛好可以擠入所選裂隙的最寬處, 放置好後,用力朝預期墜落的方向猛拉, 使岩鍥緊緊地擠住裂隙肉. 岩鍥與裂隙內壁的接觸面愈大愈好, 設置時不可太淺, 也不要太深; 太淺容易脫落, 太深則不易取回. 遇到小裂隙時要特別小心設置, 應避免岩鍥擠著小砂粒, 應確實貼緊岩面.

圖 P-6.a,b,c,d 是各種岩鍥設置法----->



























岩鍥通常適用於垂直岩隙, 但亦適用於橫直岩隙, 除用”T” 形岩鍥(圖 P-6)外, 另有兩種設置方法:

圖 P-6---->


一種是當岩石裂隙內部比裂隙口寬時, 先找一寬裂隙口將岩鍥擠入並移到適當位置緊緊擠住(圖 P-7). 此種方法最好用鋼纜岩鍥, 因鋼纜挻硬比較容易移動裂隙內的岩鍥.

圖 P-7----->

圖 P-7.a---->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兩股相向的作用力; 設置時將兩個岩鍥相向擠入岩隙, 使其中一個繩環穿過另一個, 當作用力向下拉時, 會使兩個岩鍥同時向中心擠住(圖 P-8).


圖 P-8 ---->
























這種方法亦適用於垂直岩隙, 可當捆纏用固定點; 設置昉應儘量使兩個岩鍥的繩環拉緊, 如有可能最好是兩個岩鍥的繩環剛好可用鉤環扣在一起, 萬一墜落發生, 其拉力會把鉤環拉直, 使兩個岩鍥擠得更緊, 更穩固. 如果岩鍥的繩環太短時, 可用一鉤環將帶環一端扣入一個岩鍥的繩環, 另一端則穿過另一岩鍥的鉤環(圖 P-9).



























岩鍥的取回比錨椿簡單, 且不會破壞岩壁. 通常只要用力朝擠住的反方向猛拉即可取下. 有時擠得過緊的岩鍥則需用工具取出, 例如用長刃錨椿或錨錘的尖端皆可. 有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工具, 是一條1/8吋直徑的鋼線, 將其一端彎曲, 用來收取岩鍥輕便又實用.


四. 攀登技術

為了釘置錨椿,路線的選擇會稍有改變,攀登者可能會選擇一條較好釘置錨椿的攀登路線, 其中間保護點除了錨椿,岩鍥外亦可用大樹,石柱等. 如利用這些天然保護點時,須用1吋寬的管狀尼龍帶結成帶環,繞在樹幹或右柱上, 並以鉤環扣入登山繩, 這樣可避免繩索磨損及夾入岩隙內, 同時減少繩索與保護點間的磨擦力. 在錨椿攀登中可以說沒有什麼複雜的繩索作業, 在整個攀登中最大的問題是何時必須釘置錨椿, 如何釘置才能維持平衡等. 通常錨椿的釘置不要等到十分需要時才想要釘置, 應在進入棘手階段前先釘置一支,也就是在還很容易維持平衡時就先釘置保護點, 以做釘置下一支時的保護點. 錨椿釘置後, 經過檢查, 再扣入鉤環. 鉤環扣入後應順扣入方向繞半圈, 使鉤環開閉桿開口在下方, 最好向著捆纏者的方向. 這樣方便於用單手將繫結在身上的登山繩扣入鉤環, 以完成保險. 繩索扣入鉤環的方向非常重要, 應使繩索走向順著攀登方向成一直線, 不要纏繞在鉤環上. 例如向上攀登時應使繩索靠自己身上的一端在上方,連接捆纏者的一端在內側(下方,靠岩面的一側), 用手指壓入鉤環(圖 P-10). 同時也應儘量使繩索在攀登路線上成一直線, 儘量減少彎曲或成”Z”形排列在攀登路線上. 例如繩索經過岩角時或錨椿的釘置不在攀登一直線上時, 應用帶環來調整, 使繩索避過岩角, 減少磨損及磨擦力(圖 P-11). 攀登時中間的一名, 如繩索是直接向上延伸, 僅需解開扣在錨椿上的繩索即可, 留下鉤環及錨椿在原位給最後一名收回.

圖 P-11---->


如果第一名做了一個橫渡, 且第一名所處的位置在第二名另一邊的上方, 這時第三名對第二名的捆纏較第一名對第二名的捆纏為佳, 所以第二名解開與第一名連接的登山繩後, 應再扣入與第三名連接的繩索. 如果第二名所處的位置是個很危險而需要較細心的平衡時, 第二名應先扣入與第三名連接的繩索後, 再解開與第一名連接的繩索. 最後一名的工作是將攀登路線上所釘置的保護點(錨椿, 岩鍥,樹幹等)拆除, 並收回所有器具.


五. 橫渡技術

橫渡時錨椿釘置的位置比一般攀登的釘置更為重要, 所有保護點的設置, 不僅是用來保護第一名(領隊), 同時也是用來保護第二,三名. 有些較缺乏經驗的領隊, 其所設置的保護點只能保護自己, 對第二,三名來說, 雖也經過同樣的危險攀登, 但卻得不到同樣的保護; 如果第二名墜落將會橫盪過整個橫渡面, 這是十分危險的!
保護點的設置在開始橫渡時應設置一個, 橫渡途中則依困難程度的需要而設置. 如果是簡單點的橫渡, 保護點僅設置在橫渡開始時, 以便保護第一名, 完成橫渡後應繼續向上攀登數呎後再設置一保護點, 這樣可減少第二名墜落的距離與速度. 為了保護第二名, 亦可使用雙繩捆纏技術. 如果完成橫渡後仍有困難攀登時, 第一名可在橫渡的尾端對第二名加以捆纏.
由於實際攀登中狀況各有不同, 攀登者應依實際需要而加以捆纏及設置保護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